上海“静安范式”打造营商环境“强磁场”
不久前,一艘由国际顶级品牌路易威登(LV)打造的全新概念地标——“路易号”巨轮正式亮相上海静安区南京西路商圈,瞬间成为今年夏天上海的顶流打卡点。这不仅是全球的时尚盛事,更是静安区优化营商环境的鲜活实践。
翻开静安区的营商成绩单:2024年新引进外资项目299个,外商直接投资实到金额9.21亿美元;今年以来,静安区已举办超百场商业活动,吸引市民游客超2000万人次,创造经济贡献143亿元;“首发经济”持续领跑,2024年引进各类首店234家,数量规模居全市第一。仅今年上半年,就有超100场高能级首发活动密集登陆静安……
亮眼数据的背后,是静安区打造的一整套营商环境优化体系:从“不破法规破常规”的政府服务创新,到“企业吹哨、部门报到”的精准响应机制,再到“全球服务商计划”赋能企业全球化布局,静安区正以透明、公平、高效的营商环境,吸引全球企业“用脚投票”。这里,既有国际品牌深耕中国市场的信心,也有本土企业走向世界的底气,更有政府与市场“双向奔赴”的生动演绎。
透明化服务
让企业吃下“定心丸”
营商环境的透明化,是静安区吸引全球企业的关键优势。在LV“路易号”项目落地过程中,面对短时间内要在中心城区的核心地段上打造出总面积达到1200平方米、纵跨两层的展览空间的情况,静安区本着“不破法规破常规”的原则,不用冷冰冰的“不行”应对问题,而是用有温度的“如何可行”给予项目最大支持。静安区从企业提出的需求中主动梳理出《潜在问题预研清单》,涵盖项目立项、建设安全、环境营造等9大领域,由相关部门按照职能逐一认领并提出解决方案。此外,在项目推进中,静安区还通过定期召开推进会,组建“一把手”沟通群等方式,动态收集项目实际落地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并及时跟踪研究。这种“问题前置、流程透明”的模式,打破了信息不对称的壁垒,让企业对政策、审批流程和潜在风险一目了然。
“过去企业最怕‘隐性门槛’,现在静安区把所有流程、条件、甚至可能遇到的问题都提前告知,让我们能精准规划。”LV项目相关负责人对中国城市报记者表示,为协调“路易号”巨轮网红打卡机位与市政规划的冲突,静安区打破常规,将商业用地与市政道路用地合并设计,对周边绿化和市政花箱进行更新升级,整合重叠杆件,优化空间布局,净化道路视觉环境,实现“杆清、路美”目标,既增加道路通行宽度,又满足景观布局要求。
中国城市报记者了解到,当“路易号”巨轮项目正式落地后,静安区通过建立“街道+企业+居民”三方平台,强化商居协调,相关部门配合项目所在街道,共同指导企业科学优化巨轮外立面照明强度与光色,以减少环境变化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与此同时,协调机动车临时停放区域和非机动车管理力量,确保周边居民、白领出行便利;组织居民恳谈会听取意见,实现经济与民生和谐共进。
此外,这种透明化理念同样体现在政策供给上。今年6月,静安区推出包含34条举措的《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其中明确标注适用对象、申报路径和咨询渠道;首创的“专业服务券”通过线上平台公开申领,企业可实时查询进度。“政策像‘菜单’一样清晰,我们知道自己能享受哪些支持。”本地科创企业上海合合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合信息”)负责人评价道。
公平性保障
构建雨林式产业生态
静安区营商环境的另一核心优势是“公平竞争”。无论是国际品牌巨头LV,还是本土科技新锐合合信息,均能在同一套规则下获得发展机会,真正实现“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产业生态。
静安区有关部门负责人向中国城市报记者介绍,在“首发经济”领域,静安区通过制度设计确保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例如,首店政策对国际品牌与本土原创一视同仁。除了南京西路商圈汇聚了千余个国际品牌,众多优秀的本土企业也在静安这片“沃土”上诞生、成长,其中不少已成功“出海”。“以本土时装品牌LABELHOOD蕾虎为例。10余年前,该品牌在静安区富民路开了第一家买手店,经过发展,如今已相继在巨鹿路、富民路和长乐路开出了多个空间,并连续三年在英国伦敦与哈罗德(Harrods)百货合作,举办快闪活动。凭借‘国际品牌+国潮新锐+本土原创’独特产业生态雨林,静安区不断推动首发经济向纵深发展。” 上述负责人表示。
此外,这种公平性还体现在对中小企业的精准扶持。据悉,合合信息在初创期便通过相关落户政策解决了人工智能企业核心的人才招引问题,不仅帮助企业吸引关键技术骨干,还通过人才公寓、数字化转型补贴等普惠性政策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静安不会因为我们是民营企业就降低服务标准,这让我们更有信心扎根发展。”合合信息负责人坦言。
高效能响应
跑出“静安加速度”
高效,是静安区营商环境的另一张名片。“路易号”巨轮项目从项目洽谈到建造完成仅耗时3个月,令人惊艳的“静安速度”背后是高效的响应机制。
“我们建立了‘市区双牵头’工作机制,区委区政府高位统筹,各区级部门及时与相应的市级部门沟通,快速完成各项对接。比如,就巨轮项目装修技术问题对接市级部门协同解决,仅用3天时间就为项目内部装修制发了施工许可证。此外,结合该项目二次装修和开业准备等工作,每周至少提供一次现场消防安全技术指导,及时将问题解决在装修施工阶段。开业消防检查采用容缺受理、告知承诺等方式,从网上申请到现场核查整个办理流程仅3个工作日,在确保施工进度的同时,也保障消防安全责任到位。我们还第一时间与企业签署大型群众性活动现场临时搭建项目告知书,帮助企业从源头上杜绝高危风险,避免后续因返工而造成工期拖延。”静安区有关部门负责人说。
高效的服务同样惠及本土企业。新湖期货有限公司迁址静安时,区投资办等部门及时协调解决包括办公场地在内的诸多难题。“以‘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服务理念主动回应企业关切,及时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新湖期货董事长马文胜感慨,“这种‘店小二’式的贴心服务,让企业能够心无旁骛地专注于业务拓展和战略布局,真正实现了‘政府多跑腿、企业少跑路’的承诺。”
全球化视野
打造“链世界”平台
不止于“引进企业”,静安的营商逻辑更注重通过“全球服务商计划”构建赋能网络。据了解,静安区推行的“全球服务商计划”旨在通过集聚和培育具有全球服务能级的高端机构,形成高端服务业集群,增强静安面向国际国内“两个扇面”的辐射能力,不断提高企业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使全球服务机构能够“在静安、为全球”,充分融入上海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服务国家战略的发展大局中去。
截至目前,该计划已实施7年,吸引了包括毕马威中国、莱茵技术、盈科等在内的多家机构加入,形成覆盖法律、金融、检测等12大领域的服务矩阵,为企业提供“出海全链条护航”。
例如,本土企业通过静安设立的境外投资项目许可咨询服务点,可获得面对面政策解读与流程指导,极大降低了企业出海的信息壁垒;103家全球服务机构、知名高校及专家学者联合发起成立的全球服务商“新出海学院”则为企业系统拓宽出海知识图谱,定制全球化发展战略。今年以来,“全球服务商计划”已对接并助力长三角地区1600余家企业迈出跨境出海的坚实步伐。“以前‘走出去’像摸黑过河,现在静安给我们配了指南针和救生衣。”一位企业代表形容。
静安区的实践表明,透明、公平、高效的营商环境绝非口号。在这里,政府的角色从“管理者”转变为“合伙人”,企业的获得感从“政策红利”升级为“系统赋能”。正如LV项目落地时那句“不破法规破常规”所诠释的——规则是底线,但服务无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