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家准备生二胎,咨询社区服务人员,回复说现在开通了“互联网+社区服务”平台,只要加入微信群,将户口本、身份证、结婚证等拍照上传,即可办理生育服务卡。朋友照做后,却没下文了,微信询问也没回应。无奈,他只能再去社区办证中心窗口办理,不到15分钟就领到卡了。
用炙手可热、遍地开花来形容“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普及和发展,一点也不为过。当下,越来越多的政务部门也更加重视积极探索利用政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及时发布各类权威政务信息,着力建设基于新媒体的政务信息发布和与公众互动交流新渠道。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多日不更新、不发言,网民投诉不回应,“空壳化”、“僵尸化”逐渐成为不少政务服务网站的“流行病”。
对于网上政务新媒体,绝不能止于开通,置之而不管。新媒体政务不是摆设,更不该是形象工程。应充分利用好它,方便利民,不能只图形式不求实效,再“时髦”的服务创举,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积极效应。
政务微博应该成为民众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存在不是摆设,真正发挥它的作用才是根本,努力将建设转化为切实、有效的便民举措,群众的满意度才会跟着“水涨船高”。要做到这些,我想,当务之急,面对网友的发问,起码不能视而不见,避而不答,更不能高高在上,即便是作为对对方基本的尊重,给个回应也是应该的吧。
如何利用新媒体,对于党政机关来说,仍然是个新课题。笔者认为,政府重视是关键。万不可因小失大,使得“互联网+”政务服务成为民生服务中望梅止渴之事。
政务媒体影响力大、受关注度高,务必要提高信息发布、政策解读、留言回复等环节的准确性、及时性和科学性,内容要严格审核把关、维护要严格遵循标准,确保安全、发挥实效,“互联网+”政务服务只有真管用,才能真正有吸引力,才能对树立政府公信力起到促进作用。要想使各种“网上政务”摆脱“花架子”的形象,就要唤醒“沉睡”的官微,使其不再“高冷”,真正务实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