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虚拟现实技术已经不再是仅仅局限于实验室和狭窄应用领域的“鸡肋”技术。
如今,虚拟现实技术已经不再是仅仅局限于实验室和狭窄应用领域的“鸡肋”技术。在韩国,虚拟现实技术已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心理治疗当中,而英国的研究者们则在尝试通过这项技术辅助治疗被迫害妄想症患者……随着虚拟现实技术不断成熟,相关应用已从娱乐业逐步扩展到医疗等领域。
韩国兴起VR心理治疗
在韩国,虚拟现实技术已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心理治疗当中。作为传统医疗方法的辅助手段,通过对真实环境的模拟,这种技术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克服心理或精神障碍。
韩联社报道,虚拟现实设备的普及也让更多患者有能力承担这项治疗,并有望在家进行自我治疗。
“2001年,韩国开始研究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心理疾病治疗。2003年,这项研究有了成熟的发展,”韩国延世大学医学院心理学教授金在珍(音译)说,虽然不是一种独立的治疗方法,但作为传统医疗手段的辅助,虚拟现实疗法有助于帮助患者克服人格分裂和酒精依赖症等多种心理疾病。
例如,在首尔塞弗伦斯医院,接受虚拟现实治疗的病人会进入一处微暗且令人放松的空间,患者戴上一幅配有跟踪传感器的虚拟现实眼镜。医生根据患者的心理或精神问题来选择不同的虚拟场景,模拟朋友间的对话、晚餐约会或与上司交谈等情景。
每个场景中,都会出现一个虚拟形象与患者对话交流。
通过监视这一过程,医生可以了解病人的具体情况。而接受治疗的患者也能够通过适应虚拟现实场景来克服心理障碍,例如在众人面前讲话等。
“举例而言,需要减少饮酒量的患者可以通过模拟酒桌上被他人劝酒的场景,来练习如何拒绝这样的饮酒诱惑,”金在珍说,“利用与真人‘化身’的交谈,我们可以找到治疗方法,帮助患者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大多数患者对(虚拟现实疗法的)治疗效果非常满意。”
一些专家还表示,虚拟现实疗法可有效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
“虚拟现实疗法还可帮助在战争或事故中失去四肢(等情况)的患者,”韩国一家虚拟现实设备程序开发公司负责人姜炳柱(音译)说,“这种疗法可以让患者以渐进的方式接受现实。”
按韩联社的说法,尽管虚拟现实技术十几年前已在韩国开始应用于心理或精神疾病治疗,但直到近年,这种疗法才引起更多社会关注。
“之前,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心理治疗昂贵且复杂,”金在珍说,“但随着这项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设备的价格如今已变得更加合理,且容易操作。”
按专家的说法,虚拟现实疗法的应用已逐渐成为国际趋势。随着虚拟现实设备的普及,患者也有望可以在家进行自我治疗。
“韩国人对虚拟现实设备越发熟悉,40岁至50岁的人也开始适应这项最新技术。我相信到他们年迈时,(甚至)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来对抗阿尔茨海默病,”姜炳柱说,“许多人认为,虚拟现实产业的关键(应用)领域在游戏等方面,但在我看来,(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是十分重要的。”
虚拟现实或可用于治疗妄想症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不断成熟,其运用也越来越广泛。英国一个团队就尝试在这项技术辅助下为被迫害妄想症患者提供治疗,取得不错效果。
被迫害妄想症患者往往认为自己受到迫害、欺骗、跟踪或阴谋对待等,病人倾向于变得极度谨慎和处处防范。在陌生环境中,这类患者通常会采取避免与人眼神接触或交流等“防备行为”。
牛津大学一个研究小组在新一期《英国精神病学杂志》上报告说,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能营造一些被迫害妄想症患者日常比较害怕的场景,例如地铁站等,并让患者与其中的虚拟角色交流,从而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
共有30名病患接受了这一试验性治疗。他们通过虚拟现实设备进入场景中,其中会出现许多虚拟人物,而研究人员对患者如何应对这类场景进行指导。其中一组患者被告知应该尽量像往常一样使用“防备行为”保护自己,并逐步适应这种感觉;另一组则被鼓励尽可能解除防范心理、靠近虚拟角色并直视他们。
结果显示,接受治疗后,后一组病患中超过50%的人病情好转;即便是前一组被告知保持“防备行为”的病患中,也有大约20%的人病情得到改善。同时,许多病人回到现实生活后也不再像以往那样容易焦虑。研究人员说,他们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来观察这种效果能否长时间保持。
领导这项研究的牛津大学教授丹尼尔·弗里曼说,这一成果为妄想症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仅仅在30分钟的疗程中,通过使用正确的心理技巧,这些患者的病情多数都有一定程度的缓解,这种新技术有望为相关精神疾病治疗带来全新的变革。
虚拟现实“入侵”健身房
提到健身房的动感单车课,不少人会首先联想到劲爆的音乐以及身材超猛的带课教练,这二者的结合让锻炼者肾上腺素飙升,心甘情愿地挥汗如雨。但天天这么上课也会审美疲劳,能不能多点花样?
知名健身公司“莱美”最近就在其位于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健身房推出“浸入式健身”动感单车课程,取名“旅途”。动感单车室内安装了超大投影幕布,配上专业激光与灯光,为健身者打造出一个魔幻世界。锻炼时,健身者仿佛穿越到了另一个世界,爬坡、追逐、穿行火山熔岩、越过太空城市,根本分不清是在锻炼还是在酒吧里“嗨”。英国《每日邮报》10日引述莱美亚太销售与市场部主管马修·斯潘多的话报道,这样的课程让人忘记锻炼的辛苦,迅速沉浸在虚构的氛围中,转弯时侧身,“过桥”时低头,不知不觉地增加锻炼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