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进号登陆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前沿科技

VR|人类可能是活在水缸中的金鱼

时间:2016-08-08 14:41:36  来源:<<新周刊>>   作者:谭山山收藏

在发表于2010年第11期《环球科学》杂志(《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的《真实世界的“真实”》一文中,斯蒂芬·霍金及加州理工学院理论物理学家莱昂纳德·蒙洛迪诺这两位合作者,提出了著名的“缸中金鱼”说。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人类可能活在虚拟现实中。

“几年前,意大利蒙扎市议会通过了一项法案,禁止市民将金鱼养在圆形鱼缸里观赏。提案者解释说,把金鱼关在圆形鱼缸里非常残忍,因为弯曲的表面会让金鱼眼中的‘现实’世界变得扭曲。抛开这一法案给可怜的金鱼带来的福祉不谈,这个故事还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哲学问题:我们怎么知道我们感知到的‘现实’是真实的?金鱼看见的世界与我们所说的‘现实’不同,但我们怎么能肯定它看到的就不如我们真实?很可能连我们自己,说不定终其一生,也在透过一块扭曲的镜片打量周遭的世界。”

在发表于2010年第11期《环球科学》杂志(《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的《真实世界的“真实”》一文中,斯蒂芬·霍金及加州理工学院理论物理学家莱昂纳德·蒙洛迪诺这两位合作者,提出了著名的“缸中金鱼”说。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人类可能活在虚拟现实中。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这其实就是庄子对于虚拟现实与现实之间混淆的困惑。

霍金指出,在物理学中,“缸中金鱼”说并非纯理论空想,“实际上,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发现他们自己眼下的处境和金鱼差不多”。找到一个终极的万物理论,以解释“现实”的方方面面,这是科学家们数十年来一直在做的。但现在看来,一套完备自洽的基本定律恐怕难以得到,倒是发展出各种理论,每个理论对于“现实”都有一套自己的描述,就好比各自透过圆形鱼缸观察世界一样。换言之,按照这些理论,“现实”肯定不止一个。

大多数人恐怕难以接受这一点,因为他们相信,存在一个客观的、可感知的“现实”。但霍金指出,还有另一种可能:“现实”的概念取决于感知者的心灵。前者在哲学上被称为唯实论(realism),后者则被称为反唯实论(antirealism)或唯心论(idealism)。随着物理学的发展,尤其是量子论的出现,唯实论的地位正岌岌可危。

量子论极大挑战了人们对于“现实”与“过去”的认识:首先,量子论的“现实”与经典物理的“现实”截然不同。在量子论体系中,粒子没有确定的位置、速度,只有当观测者去测量时,它们的值才会确定(参见薛定谔的波函数论)。其次,二者对“时间”的理解也不同。经典物理认为“过去”已成历史,而在量子论中,“过去”是不确定的,仅仅是一系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跟“未来”没什么两样。

霍金注意到,另类现实(alternative realities)已经成为大众文化的主流。最典型的例子自然是《黑客帝国》。影片描述了这样一个图景:人类无知无觉地生活在一个由超级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现实中,只有少部分清醒的人才明了自身的处境。因此,《黑客帝国》漫画版中,那位努力奔跑的短跑运动员在超越自身极限后,突然感知了“现实”。

不过,也有悲观论者认为,这说不定也是一种虚拟现实——虚拟的再虚拟。对于虚拟现实与现实的混淆,庄子早就描述过自己的困惑:“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理论上你可以完全把自己包裹在媒体中,不必再去关心周围实际上在发生着什么。

倪匡写于1979年的《玩具》中,有过各种离奇遭遇的传奇人物卫斯理,经历了人生中最为古怪、最不可思议的一次冒险:他被机器人劫持到不知哪一年的未来,机器人统治了世界,其他生物都灭绝了,只有刻意保留下来的20万人沦为机器人的玩具。

在那里,人类被分成不同类型:A型是智慧型,属于高级玩具;B型是畸零型,如胖子、连体人,或像金鱼某些变种的畸形人;C型是标准型,典型的俊男美女、可爱的儿童;D型是大傻型,低阶机器人的最爱;E型是全能型,活力最强,深得机器人喜爱。他们被安排住在一个个透明空间里,里头卧室、客厅、洗手间一应俱全,还有配套的花园和水池(草地也是真正的草地),就像后来的真人秀节目中那样直播自己的生活——只不过观众变成了机器人。

而且机器人很快发展出新玩法:有意让一些“玩具”逃走,通过逆转装置让他们回到所谓“现实”世界,以观赏“玩具”们不断逃亡为乐。卫斯理就以为自己逃离了,但有过同样经历的陶格先生(他的名字即“C型”的音译)告诉他:我们根本没有逃出来!陶格一家四口全是完美的C型,他们为了逃亡甚至躲到了格陵兰的厚冰下。最终发现逃无可逃,夫妇俩只好以酗酒麻醉自己。

回到自己的时代后,卫斯理如常生活,机器人似乎也没找他的麻烦。但他一直在困惑,那一次经历,到底是一场噩梦,或是一种幻觉,还是真有过这样的事实?

当时倪匡还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词语来描述卫斯理的“幻觉”。1984年,威廉·吉布森在《神经漫游者》中创造了“赛博空间”(cyberspace,又译网络空间)这个概念。他认为:“(电脑)屏幕之中另有一个真实的空间,这一空间人们看不到,但知道它就在那儿。它是一种真实的活动的领域,几乎像一幅风景画!”他把这个空间描述为一种“同感幻觉”:“赛博空间意味着把日常生活排斥在外的一种极端的延伸状况。有了这样一个我所描述的赛博空间,你可以从理论上完全把自己包裹在媒体中,可以不必再去关心周围实际上在发生着什么。”

那么,卫斯理的那次经历也可以描述为“同感幻觉”:对于未来世界的主宰——以“控制中心”为代表的超级电脑来说,卫斯理甚至不必穿越到未来,只要刺激卫斯理的大脑,他就会得到整场历险的所有信息,而所获得的感受并不亚于真实的历险。那些选择和虚拟人物结婚的日本宅男很明白这一点——虚拟的爱情更安全,也更狂野。

“我们活在真实世界的概率只有十亿分之一。”

基于量子论,美国量子物理学家休·埃弗雷特三世认为,根据事件发生的概率,世界可以“分裂”出其他宇宙,即“多重宇宙”(multiverse)。多重宇宙又“分裂”成多个子宇宙,每个子宇宙只实现其中一种可能的结果,每个子宇宙中的人只能看到他所在的子宇宙中的结果。物理学家B.格林则为“多重宇宙”加了一个比喻——“百衲被多重宇宙”,每一个宇宙都存在各自的视界,它们各自为政,就像一块块碎布缝成的被单。

比如说,这个世界中的你是屌丝,但在另一个世界里,你可能是富翁——虽然“你”都存在于平行宇宙中,却过着不一样的生活。霍金就认为,平行宇宙是真实的,他甚至可以用平行宇宙说来回答“您对Zayn离开1D组合致使无数少女心碎有什么看法”这个问题:“我建议这些女孩多学物理,因为某天你可能会发现平行世界的存在,在那里Zayn没有退团,甚至你还有可能嫁给了他。”

还有一些科学家坚信,人类其实是苟且在虚拟现实中。牛津大学哲学家尼克·博斯特罗姆表示,人脑可能是整个虚拟程序的一部分,而不是像当下简陋的VR设备那样假装刺激人脑。他还提出三种可能性:1.所有的文明都在科技成熟前灭亡了;2.所有科技成熟的文明都对制造模拟程序不感兴趣;3.人类文明正生活在一个电脑程序中。他甚至认为,三种可能性中必定有一种正确。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创始人埃隆·马斯克也认为,我们很有可能生活在计算机模拟出来的虚拟现实里。今年6月在南加州参加编码会议时,马斯克抛出一个惊人观点:“我们活在真实世界的概率只有十亿分之一。”他的证据是:现在我们有了虚拟现实,然后又有了增强现实,未来游戏将变得与现实难以区分。“鉴于能混淆虚拟与现实的游戏不可避免地一定会出现,而且这些游戏将可以在任何平台上运行,比如机顶盒、个人电脑等,到时候这些设备的数量将达到十亿级。所以对于个人来说,你生活在真实世界的几率只有十亿分之一。”

马斯克认为,未来有两种可能:要么我们发展的虚拟现实逼真到让我们无法将之与真实世界区分开,要么文明将不复存在。而早前,在开发火星载人项目时他曾表示:“我们在宇宙中一直发现不了其他生命的事实,可以看作支持‘我们本身就是模拟状态’观点的一个理由。”“就像你在玩冒险游戏,能看到背景中的星星,但永远也无法到达那里,如果这不算模拟,那可能我们就是存在于一个‘实验室’里,一些高等生命体正在充满好奇地观察我们如何进化,就像(我们)在皮氏培养皿中一样。”

类似的观点,倪匡在与《玩具》有关联的《圈套》中也表述过:未来世界的主宰在人类的遗传密码上做了手脚,使人类完全按照它们的安排发展、进化。就像编剧和导演,它们在尽心尽力地炮制一部电影,务求紧张、刺激、残暴、血腥、色情等要素齐全,情节越曲折离奇越好,好让它们在回顾人类的历史中,得到高度的娱乐。

虚拟现实中什么都可能发生——“掌控这个虚拟世界的外星人说不定仅仅因为有趣或者好玩,纯粹为了看看我们的反应,就会让全世界突然对巧克力深恶痛绝,或者一夜之间消除战争实现世界和平——可是这种事情从来没有发生过。”霍金在那篇联名文章中这样写道。而虚拟现实未必就不是现实,人们对自己可能活在虚拟现实的说法“细思极恐”,也只是思维定势罢了。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