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国家级战略,各方力量都在参与合力推动。然而在这股大潮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还存在着种种不完善的地方,一些企业的实力水平也良莠不齐。
作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领导企业,软通动力一直坚持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对于目前智慧城市在创新方面的现实情况,其董事长兼CEO刘天文有很多观察和思考。在他看来,是时候要把创新能力提升到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新高度了。
以下是他的署名文章。
几周前,我到硅谷进行商务考察,发现自从谷歌AlphaGo与韩国棋手李世石进行比赛后,关于人工智能、机器人学习、大数据应用等话题的讨论在硅谷明显多了起来。整个硅谷都在思考,如何用这些全新的手段和思路,解决人类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重塑人和人之间、人和机器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在互联网大潮之后,又一个新的风向标正在硅谷形成。
在硅谷特有的开放包容气质下,无论创业公司还是大型公司,都能在这股新浪潮中各显其长。一些创新型小公司用大数据帮助企业精准招聘,在上万份简历中,结合各类数据分析,为企业找到合适的人才;一些中小型公司用大数据进行精准营销,帮助企业找到最合适的潜在客户,同时提供整套的解决方案。而类似亚马逊这样的大企业,则研发了全新的语音控制产品,让用户通过语音识别来查看银行账户余额、问询天气情况、控制室内开关、打开广播电台等——背后的大目标是塑造人们未来生活的场景。
回到国内,回顾这几年我们在打造智慧城市方面的各种举措,不禁让人深思。
虽然这几年国内智慧城市建设已经形成热潮,互联网+相关产业也发展迅速,但整体创新水平,与硅谷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部分参与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不足,缺乏用科技力量推动产业发展的愿景,热衷于用短期、快速、低门槛的方法迅速赚取利润。而且市场的注意力过多集中在网红经济、炒作营销上,对认真扎实做事的企业反而关注不够。
这背后固然有整体经济环境的原因——在国内经济形势进入“新常态”的情况下,产能过剩、人口老龄化、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亟需解决,供给侧改革正在逐步推进。在这样的转型调整期中,会有一些不确定因素出现,因而一些企业自然会寻找快速获利的捷径。
但更多的原因还是来自企业自身。智慧城市建设本身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了让人民安居乐业,除了要有顶层设计、政策支持外,也需要多方合力推动,尤其是参与企业必须通过科技创新的手段,来使人民生活实实在在的“智慧化”,而不是只有概念没有落地。
从本质上看,让人民生活“智慧化”背后的发展逻辑,和硅谷的最新理念趋势是一致的。这就决定了参与企业唯有不断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开拓创新,用新的方式、新的思路来解决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
换句话说,在建设智慧城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企业去“打硬仗”,做好长期投入、长期创新、长期坚持的准备。
事实上,国内也的确有企业在沿着这个道路前进。华为是这方面的代表之一。它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过去几十年埋头持续在创新研发方面投入,用“力出一孔”的专注精神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推动相关产业进步。当然,还有一些互联网公司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方面做了大量研发工作,也取得了不少成绩。
软通动力同样做好了“打硬仗”的准备。例如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最为关键的大数据领域,软通动力一直致力于用大数据做产业组织,用互联网+做企业服务,打造产业大数据生态。除了整合产业大数据的基本职能外,软通动力产业大数据平台也为决策者打造虚拟化的城市产业生态,帮助其实现快速精准决策。经过长期的积累、坚持和多层次的投入,目前在软通动力全国50多个智慧城市落地城市有具体案例在实践。可以说,产业兴则城市兴,让城市有机体在创新循环中不断焕发生机,需要创新思维,需要为城市深植智慧基因。
此外,软通动力也与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华为一起,在智慧城市、大数据等领域建设展开多项全面合作,致力于依托专属研究机构共同推动中国智慧城市及大数据的标准化发展,从商业生态建设的角度共同推动中国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的良性发展。
作为智慧城市与产业互联网建设的领导者,软通动力所做的这些工作都是围绕“通过技术创新让人们安居乐业”这个使命展开。为此软通动力还逐步加大研发投入。如今,研发支出占销售额的比重已实现连年呈几何级数的增长,未来还会持续提高。
我们深知,创新归根结底靠的是人。因此,软通动力积极行动,通过组织结构创新来保障科技创新。为此,软通动力专门成立了集团创新和技术委员会,负责技术和创新战略、决策和监管。集团创新和技术委员会管理着创新研究院和工程技术研究院,前者主要负责业务创新和生态合作,实现创新业务输入;后者主要负责产品与技术能力孵化,实现产品技术资源输入。
工程技术研究院还牵头组建了CoE组织(Center of Excellence),聚焦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等高新科技领域的研发和创新。这样的组织使企业能力建设过程可预测、可分类、可管理,成果可度量、可分享,快速动态支持企业战略业务推进。在整合研发力量与核心技术资源, 聚合技术能力并聚焦水平能力发展的同时,CoE组织还能实现透视化整体技术组织战力,规范化各能力中心的运作机制,提升软通动力可持续和全面发展的技术管理及核心能力。
正是有了这样的资金投入保障和组织结构支持,软通动力才能一直坚持长期“打硬仗”。而且我相信,如果有更多的中国企业能在技术创新上不断发力,把以人为本的思路贯彻到企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在未来,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不仅能上一个台阶,而且还将促使中国整体创新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作者为软通动力创始人、董事长兼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