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进号登陆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智慧城市

郑志彬:大数据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核心基础设施 中小城市可弯道超车

时间:2016-07-22 17:25:15  来源:财经网   作者:财经网收藏

郑志彬表示,BAT等大的互联网公司掌握的大数据其实只是冰山一角,而冰山上还有很大的一块都是政府手上的数据,这些数据量远远超过所有人的想象。

O]OTZ[TSFCQ7P7GR$DGF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战略部副总裁 郑志彬

【财经网讯】“未来我们一定可以想像,你插一根网线,所有的今天看到的东西和没有看到的,我们想象的东西,都会 有一个大的云的计算工厂在为他服务,进一步的我们也认为大数据一定也会成为未来整个城市发展的核心基础设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战略部副总裁郑志彬7月 22日在“新都市圈生态与未来城市峰会”上作出表示。

郑志彬表示,BAT等大的互联网公司掌握的大数据其实只是冰山一角,而冰山上还有很大的一块都是政府手上的数据,这些数据量远远超过所有人的想象。

郑志彬认为政府部门之间可以分享和共同利用数据,但也要考虑到共享过程中的隐私问题。他认为,所有的政府数据可分为三类:一类是红的,一种是绿的, 一种是黄的。绿的数据意味着可以对大家公开的数据,可以整理出来,黄色的数据就属于部分可以共享,某一些条件下可以开发利用,这些数据基于某一些条件可以 共享。红的数据基本就是保密的数据,这个数据谁都不能用。

郑志彬还认为,中小城市在信息技术方面也有跨越鸿沟的能力,中小城市如果能够把信息能力和传统发展的能力结合起来,一定会有弯道超车的能力。

“在全球移动支付用的最好的是肯尼亚,在中国用移动支付比例最大的是西藏。这就是我们讲的,在信息时代里可以跨越鸿沟。”

以下为实录文字:

郑志彬:很高兴今天来这里,第一次参加以城市为主题的研讨,我想在讲智慧城市之前,探讨一下到底什么是智慧城 市,智慧城市都有不同的理解,像实际上我经常讲的智慧城市,尽管我自己做信息化的,但是我更愿意从城市的本身去看问题。因为我从来都认为你智慧城市,城市 的本质是什么,智慧城市的目的是想帮城市干什么。因为今天的时间有限,通常我会以一些城市的真正的实践者、市长的角度看智慧城市。后来我们总结了三点,首 先要解决城市发展的问题,问题是什么?第二点,智慧城市今天大家会提,也是因为高科技技术,新的信息技术发展到这个阶段,如何用新的信息技术帮助这个城 市。最终对一个智慧城市来说,还要符合城市未来的发展,所以我们讲要去保证城市的可持续性的发展。这是我们做智慧城市最基础的观点。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肯定会去考虑智慧城市的基石是什么,尤其是基础设施是什么,这一点我们也做过一个分析,因为我们把整个人类智慧的发展分成几个阶 段,第一个农业社会,农业基础设施是什:土地、森林,都是基础的生产资料,那个时候人的交往很少。慢慢的到的工业社会,尤其是到了现代工业社会,铁路、公 路、机场,沟通了我们整个城市内外,国际国内的沟通。再进一步发展,未来可能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时代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上,他是互相叠加的图,它的基础 设施,十年之前我们更多的会讲信息基础设施就是网络,大家天天用的宽带网络、移动网络,但是这几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的发展,我们看到我们的基础设施有 整个城市的通信网络,天天上网,同时包括你的移动网络,我们还讲城市的物联网络,人和人之间的沟通,人和物,物和物之间的沟通,物联网的沟通。在这个基础 上,实际上还有一个大的东西,就是今天所有人都听到的云。云这个东西实际上可以想像,未来的云或者计算网络,一定和电话一样,现在你插一个电,你的冰箱, 电视机都可以用,未来我们一定可以想像,你插一根网线,所有的今天看到的东西和没有看到的,我们想象的东西,都会有一个大的云的计算工厂在为他服务,进一步的我们也认为大数据一定也会成为未来整个城市发展的核心基础设施,可能刘市长会更有发言权,因为我们现在有一个大数据博览会,他是主导者。

讲到大数据,作为基础设施。我们今天已经看到了,通常我们画一个图,就是冰山上的一角,我们今天看到冰山上的大数据都是互联网公司掌握,BAT,他 们有大量的数据。冰山上还有很大的一块,都是政府手上的数据,这些数据量远远超过所有人的想象,因为你可以想象,你一个人,今天所有在互联网的数据,可能 在政府层面也会有,今天你在互联网上,个人隐私的很多的数据。举一个例子,你在城市里面所有的活动视频监控最了解,你在路上走的,某一个场所的,视频监控 都知道,你的活动这个数据多不多,包括你自己从出生开始,你在医院,到上幼儿园,小学,初中、大学,所有的数据都是在城市的政府手里。所以我们讲到大数据 的基础设施,也涉及到未来数据的利用和数据隐私的问题,这个也是长久的问题,今天不讨论。

但是我们想,当把这些我们看到的数据和没有看到的数据挖掘出来,我相信未来对整个城市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包括数据的应用都会是巨大的价值。

所以我们对于智慧城市总结一下,他的基础设施,可能从做信息化的角度来看,我们会讲,城市的通信网,物联网,未来城市的云的大平台,还有城市的大数据平台,会是我们整个智慧城市发展很重要的基础设施。

杨中旭:谢谢郑博士,刚刚提到了冰山下还有政府的数据,我做政策很多年,比如说三里河,一街之隔有发改委、财政部、国税总局和统计局,彼此之间的数据都是不互联互通的。这里引出一个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当中很重要的问题,如何避免信息的波导,我们先请郑博士回应一下这个问题。

郑志彬:因为我们是有亲身经历的。确实,我印象很深,有一次我们跟敦煌做智慧城市顶层设计,那时候在北京开会。 我们谈到了智慧城市利用的角度,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信息共享,各个部门的数据怎么办,这个数据的共享根本不在于技术,技术上没有任何问题,是管理体制的问 题。正好我讲的过程中,敦煌的市委书记从外面进来,我讲到管理体制需要改变,大家看到他进来所有人哄堂大笑。我正好讲到这需要一把手抓,然后他就进去了, 他就问大家为什么笑,我们就说到这个问题,他说在这里地级市我们不敢保证,但是县级市肯定能把这个事情处理好。

实际上一把手也是有理想的,也不是想象的,为什么这么说,去年我正好在刘市长所在的贵州省,我们给贵州省做了大数据的规划,可以说贵州省在大数据的 共享方面是空前的力度。也是领导主抓的,他说了对于大数据的共享,数据共享是常态,不共享是意外。对所有的领导讲了一点,必须数据共享。无论数据上,政策 上我们都会沟通,今天我们切实看到几个问题,第一个就是前面我讲到的,数据共享之后,数据的隐私怎么办,这是所有人都会提到的,我自己也是搞安全的,你的 隐私问题,一旦共享怎么办。

就像看病一样,很多人你在病例上可以列出十多个人,他们都患有什么病,但是他的名字你是看不到的,假如他把在另外一个表里面的某一些人的身份信息, 什么年龄,工作信息对起来,所有的隐私就没有了。所以在贵州省我们推的时候,基于管理体制上的问题,基于各个部门的业务的问题。最后我也 觉得我们讲数据共享,就分了三大数据,所有的政府把你们的数据分三类:一类是红的,一种是绿的,一种是黄的。绿的数据意味着可以对大家公开的数据,可以整 理出来,黄色的数据就属于部分可以共享,某一些条件下可以开发利用,这些数据基于某一些条件可以共享。红的数据基本就是保密的数据,我个人也是这个定义, 这个数据谁都不能用。

基于这种模式,基于一定的规则,我们可以对于哪些公开的数据共享,哪些数据在什么环境下有限的使用,哪些数据什么条件下不使用。所以我基本认为,尽 管讲数据公开和共享,一定是趋势。但是我们确实是要从隐私的角度,从公开和隐私里面找到平衡,这个平衡就要考虑体制上的原因。我想技术上也一定要去考虑, 甚至于我们在贵州省讲发展大数据也很简单。我说能不能到总书记拿一张免死金牌,出了问题不处理,如果你把数据公开做的好,那么以后的机会一定在他的手上, 这个一定可以做到。

杨中旭:我们今天未来城市的主题是新都市圈生态,早上李铁主任有非常精彩的演讲,对国际特大城市圈做了比较,我 们围绕特大都市圈中小城市的建设下是有明显不足的地方,我们围绕特大都市圈中的中小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是否反而能起到后发优势的作用? 这中间是不是还有体制上的问题需要解决?我们想听听刘市长和郑博士的看法。

郑志彬:确实我们大都市已经形成了,那么我在想中小城市有没有机会?也谈到了这个问题,跟刘市长一样,中小城市 也未必要跟大城市学,也可以自己讨论。我先问大家几个问题,你们大家知不知道目前移动支付在全球什么地方用得最好?包括在中国什么地方移动支付用的比例是 最大的?这就引出来在全球移动支付用的最好的是肯尼亚,在中国用的移动支付比例的最大的是西藏。这就是我们讲的,在信息时代里可以跨越鸿沟。很 简单,在西藏当初搞一个ATM很贵,银行不愿意搞,但每个人都有手机,很方便,当你原来信息技术很薄弱的地方,或者传统上很多东西很薄弱的地方有了信息技 术之后,通过它的一些便利的方式忽然发现反而走到了前面去了。全球移动支付做得最好的是肯尼亚,它也是一家运营商跟它合作搞的,很多农民可以用手机贷款, 它很早就可以做手机小贷,这在哈佛是上过案例的。

涉及到中小城市也是一样的,实际上刚刚刘市长讲过,我想是一样的道理,中小城市在信息技术方面也有跨越鸿沟的能力,因为我们现在看到了基本上大城市 的孤岛打不破,因为大城市太有钱了,每个孤岛已经把楼都修几十米了,每个地方都修几十层高,你怎么打通它,我们确实这几年和很多三四线尤其是四线城市的市 长沟通的多,他们说因为我是一张白纸,你可以在这张白纸上尽情地帮我们画。不知道现场有没有一些中小城市的代表,我在想,假如说这个市场传统技术肯定是要 发展,可是新的信息技术出来之后,如果能够把信息能力和传统发展的能力结合起来,我想它一定会有弯道超车的能力,因为 国际上是有做成功的。你在信息技术能力上一个城市的建设,100万以上的城市,投入一块钱达到的效果是传统投入三块钱的回报。华为是一家做信息技术的公 司,我们现在也在打造生态圈做一个城市,我们希望我们的生态圈既有信息领域的生态,也有传统领域的生态,我们愿意更好地为一些中小城市的发展创造更多好的 机会。当然,我们也愿意为大都市的发展做更多的建设。

(嘉宾观点据现场发言整理,未经发言人本人确认)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