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州市场监管局打出优化营商环境“组合拳” 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新活力”
2025年以来,昌吉州市场监督管理局紧扣“讲政治、强监管、促发展、保安全”工作总思路,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精准服务为抓手,以规范执法为保障,打出一套优化营商环境“组合拳”,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是破除准入壁垒,畅通市场主体“生命线”。
以商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着力破解市场准入“玻璃门”“旋转门”问题。上半年,全州市场主体总量达155587户,同比增长6.59%,市场主体“蓄水池”持续扩容。在“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推动下,企业注销时间压缩至20天,较以往大幅缩短。电子营业执照发放15.56万户,在设立登记、公章刻制等环节实现互认,企业办事“免带证、少跑腿”成为常态。同时,持续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推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进一步精简审批材料、压缩审批时限,让市场主体“准入即准营”。
二是创新监管模式,解开企业经营“束缚绳”。
针对企业反映强烈的“重复检查、多头执法”问题,昌吉州市场监管局牵头制定《昌吉州市场监管领域涉企行政检查“综合查一次”工作方案》,全面梳理35大类696项行政检查事项,按风险等级实施“红黄绿”三色码分类管理。首批梳理209项监管事项,在制造、纺织等领域19家企业建立联系点监测机制,推动跨部门联合检查,切实为企业减负松绑。同时,深入贯彻“四张清单”,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全系统办理“首违不罚”案件46件、“轻微不罚”案件44件、较低数额罚款案件81件,既守住监管底线,又彰显执法温度。出台《昌吉州市场监督管理领域优化营商环境十条措施》,从规范执法、便捷准入、权益保护等多维度发力,让企业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
三是强化信用赋能,筑牢公平竞争“防护网”。
以信用监管为核心,2024年以来,企业年报率达95.39%,居全疆前列,大型企业、工业产品等年报率100%,市场主体信用意识显著增强。同时,清理吊销长期停业未经营企业37户、专业合作社22家,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1件,修复经营异常名录215户、严重失信企业2户,持续优化市场信用环境。深化“信用+双随机”融合监管,制定部门联合抽查计划160项、内部联合抽查66次,发起/接收联合抽查任务210批次,检查主体685户;完成内部抽查126批次,检查379户。通过信用分类监管,实现“守信者无事不扰、失信者利剑高悬”,为公平竞争市场秩序保驾护航。
四是聚焦权益保护,搭建消费维权“连心桥”。
在维护消费者权益方面,发展放心消费承诺单位516户,新建维权站2家(累计39家),推行线下无理由退货单位159家,累计退货45988件,金额280.03万元。完善在线纠纷解决(ODR)机制,ODR单位达79家,办理投诉261件。接收处置12315平台诉求3888件,办结率99.5%,为消费者挽回损失47.35万元。成功承办自治区暨昌吉州“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活动,发布侵权案例、启动“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进一步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昌吉州市场监督管理局将继续聚焦企业需求,持续深化改革创新,优化监管服务,不断提升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让市场主体更有活力、更有信心,为昌吉州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