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进号登陆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大数据

贵州大数据如何“无中生有”

时间:2016-06-01 15:13:27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马梅若收藏

5月25日,2016数博会在贵阳召开。开幕式当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表主旨演讲。论坛期间,马云、马化腾、李彦宏、刘强东、迈克尔·戴尔等国内外的互联网大咖们也纷纷到场。

5月25日,2016数博会在贵阳召开。开幕式当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表主旨演讲。论坛期间,马云、马化腾、李彦宏、刘强东、迈克尔·戴尔等国内外的互联网大咖们也纷纷到场。

在贵州省,如此热闹景象并不多见。实际上,让很多人难以想象的是,这个打出“大扶贫”的西南省份竟是国内“大数据”产业的领先探索者。本次峰会的数十场分论坛中,人工智能、跨境电商、数据开放、隐私保护等多个相关议题均引发热烈探讨。

更能彰显贵州省决心的是行动和数据。根据贵州省省长孙志刚在开幕式上的介绍,2015年贵州大数据产业规模总量增长37.7%。2016年第一季度,大数据产业带动贵州新增就业4万人,全省大数据产业规模总量同比增长34.8%,拉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0.8个百分点。

应当承认,从直观反应来看,很少有人认为贵州是发展为大数据龙头的最佳选项。尽管享有低成本的电力资源、凉爽有利的气候因素,但无论是经济基础,还是科技力量积蓄,抑或是人才储备,还带着“扶贫”任务的贵州省力量都十分有限。然而,正是这样的贵州,却在今年2月,获得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中央网信办批复,得以建设全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可以说,其凭借的,不只是弯道超车的愿景,更是一种“无中生有”的决心。

首先,经济实力的“无”滋生出发展“大数据”产业的需求。

众所周知,贵州省经济水平并不发达,甚至“扶贫”一直是该省的攻坚任务。数据显示,2015年该省GDP排名居全国第25位,处于31省市的偏后水平。但是,发展以科技含量甚高的“大数据”产业,贵州却并非要建立空中楼阁,而是把“大数据”做出了贵州特色。

“扶贫云”正是嫁接起“大数据”和“大扶贫”的桥梁。通过积极建立“大扶贫”数据交换机制,贵州省多行业、多部门均可通过“云上贵州”平台接口,实时与“扶贫云”交换涉及扶贫的数据,做到线上实时动态更新,形成部门互通、上下联动的“扶贫大数据”。可以说,“大数据”成为了“精准扶贫”的利器,这种大数据的“有”与基础实力的“无”不但不矛盾,反而是当地的匮乏所滋生出的需求。

其次,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带动了部分行业发展优势的从“无”到“有”。

说起物流行业,小商品集聚地、以“江浙沪包邮”闻名的长三角地区似乎理应是技术突破之地。然而,贵州一家公路物流互联网企业“货车帮”在大数据的帮助下却做出了成绩,并得到了总理的认可。据该企业负责人介绍,他们通过互联网把全国30万货主和170万货车司机相联,打造覆盖全国的公路物流信息化平台。而通过实时滚动的数万条货运信息,让车找货、货找车,降低6%左右的空驶率,节省了经济成本、提高了时间效率。

不仅如此,贵州的天然之利和大数据产业的支持、投入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实力派企业入驻。目前,贵阳是全国唯一有英特尔、微软、戴尔三家孵化器的城市。中国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也都将南方数据中心建在贵州。而高通、惠普、微软、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企业也纷纷在贵州落户。

再次,大数据产业的发展需求让人才储备从“无”到“有”。

尽管有政府的背书和支持,也有一定的自然条件优势,但贵州也不得不面对最大的瓶颈——在大数据产业创业方面,当地缺乏专业人才。

然而,所有的问题也都是机遇。为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当地政府主导成立了培训中心,与贵州当地高等教育机构及大型互联网科技公司合作,培养大数据方面的人才。截至目前,贵阳市已经拥有和大数据相关的国家级研发机构18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人才基地87家,孵化企业243家。从2015年8月起,贵州已引进人才880人,新建大数据及相关业态博士后流动(工作)站4个,新建大数据相关领域孵化器13个。

在政策的鼓励下,贵州不仅吸引了阿里巴巴、富士康、百度、高通、惠普、IBM等200多家国际国内知名企业,也吸引了很多年轻的“创客”。2015年,贵州在全国大学生流入地的排名为第七位。

总之,正如李克强总理在开幕式演讲中所言,贵州发展大数据产业可谓是“无中生有”。从阶段性的成果来看,贵州省政府为实现脱贫致富,以发展大数据为弯道超车的核心战略已经初见成效,初期的培养、扶持、环境打造正在有序进行。

唯当提醒的是,无论是政府还是投资者都需警惕,在产业链建设的初期阶段,要多些脚踏实地,少些概念和噱头。决策层不必苛求短期的规模效应和数字指标,而投资者也当多些耐心;在扎实做好行业基础设施建设之后,再求商业化的发展路径,从而真正精准服务市场需求,并在政府支持之外,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马梅若)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