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大数据监督为营商环境注入“信”动力
“信用中国”网站近日发布了2023年5月(2023年第五期)全国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综合信用指数排行榜,沈阳市以91.14的综合指数位列第一名。
近年来,沈阳市委、市政府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打造一流国际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着力在优化法治环境、信用环境上实现新突破,全力打造“诚信沈阳”。市纪委监委聚焦信用“双公示”工作开展大数据监督,联合多部门合力攻坚,推动信用主管单位和相关信源单位规范信用信息归集公示工作,全力监督打造“履约践诺”信用环境,推动优化营商环境取得新突破。
监督一线
迟报行政处罚信息 一企业违规中标
信用“双公示”是指各信源单位将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自作出行政决定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通过“信用中国”网站进行公示公开。
市纪委监委在对信用“双公示”情况开展大数据监督过程中,以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文书号的连贯性为真实依据进行数据采集,并通过建立大数据监督模型对数据信息进行比对分析,发现一些信源单位存在迟报、瞒报、漏报疑似问题数据。
在将相关信源单位迟报、瞒报行政处罚信息与全市政府采购数据再次进行比对时,辽宁某公司中标政府采购项目的情况,引起了纪检监察工作人员的警觉。“我们发现,市文旅广电局下属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在2021年5月11日对该公司给予停业整顿、罚款和没收违法所得等行政处罚。同年8月16日,该公司参与并中标政府采购项目。而在同年9月13日,这条行政处罚信息才被公示出来。”市纪委监委第一纪检监察室(大数据监督室)工作人员说,“这三个时间节点非常接近,存在高度疑似未及时公示导致企业中标的问题。”
经市纪委监委核查,市文旅广电局下属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得知该公司即将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项目后,延迟公示该行政处罚信息,帮助该公司成功中标政府采购项目,涉及项目资金53.4万元。目前,市纪委监委已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问责处理。
案发后,针对信用“双公示”工作,市文旅广电局注重在建章立制上下功夫,推进以案促改常态化长效化。“我们制定出台了《市文旅广电局‘双公示’工作制度》,对信用‘双公示’工作进行了规范,要求驻厅审批工作人员在作出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决定后立即录入‘双公示’台账,由审核员进行审核后,在7个工作日内录入‘信用中国’平台,确保应公开尽公开。”市文旅广电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数说监督
大数据赋能 揪出迟报瞒报漏报问题
在开展大数据监督过程中,纪检监察工作人员共采集了市直29家信源单位从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期间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及公示数据12.5万条。经大数据监督模型比对分析,发现13家市直信源单位存在迟报、瞒报、漏报疑似问题数据2.87万条。
“我们将这些疑似问题数据移交给11个相关派驻纪检监察组,进行核查处置。”市纪委监委第一纪检监察室(大数据监督室)相关负责人说,“问题经核查属实的,即对相关信源单位相关负责人失职、不作为、慢作为,以及存在官商勾结、利益输送等问题予以严肃问责。”
截至目前,针对信用“双公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共给予组织处理19人,立案1件,留置1人,移送司法机关1人。
相关新闻
建章立制 社会信用建设进入法治轨道
信用立法是打造一流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基础保障。今年6月26日,《沈阳市社会信用条例》经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
为规范和加强社会信用管理,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保障信用主体合法权益,提高社会诚信水平,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市纪委监委监督推动下,沈阳市开展了社会信用立法课题研究,相关部门梳理全国各省、市已出台的信用法律法规,组织立法座谈和调研,并向社会公众广泛征求社会信用立法意见和建议。在充分汲取各地经验做法和专家以及公众意见后,形成了《沈阳市社会信用条例(草案)》,提请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并通过。《条例》对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域的基本规则、明确管理职责、加强社会信用信息管理、规范信用信息应用、构建信用监管机制、保护信用主体权益、支持信用服务行业发展及法律责任等主要内容作出规定,社会信用建设进入法治轨道。
同时,市纪委监委推动各信源单位堵塞信用“双公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漏洞,共建章立制8项,完善信息化系统功能2项。
“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和高质量的社会信用环境,既是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有效保障。”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向全市各区县(市)推广,全面整治“双公示”迟报、瞒报、漏报问题,使监督更好融入治理,全面提升沈阳市信用体系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助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