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深入推进以信用为基础的政务服务改革工作
海口市民王先生办理涉外演出审批,原本需要5个工作日才能领到的证件,仅用2个工作日就拿到手;从提交申请到取得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琼海塔洋镇千秋村农贸市场项目仅用3个工作日;海南夏日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容缺受理”快速完成项目审批……
审批更快,跑腿更少,甚至材料未齐也能办。比对这些办事者的“画像”,会发现一个共同特点:信用足够好。
近年来,海南深入推进以信用为基础的政务服务改革工作,统一信用场景创建规则、统一信用信息调用平台、统一信用闭环监管模式,通过不断丰富“信用+”应用场景,推动政务服务提质增效,持续降低企业群众办事成本。
因“信”而异
信用越好办事越便利
前不久,位于儋州洋浦普瑞广场的一心堂药店的药品经营许可证即将到期,该店工作人员在网上填报材料后,当天便完成了许可证延续。而在过去,这一过程至少要耗时10个工作日。
从“10”到“1”,审批速度之变,源于儋州推出的药品经营许可证(零售)延续告知承诺制改革:即信用等级审批服务信用核验结果为良好及以上的企业,只需书面承诺符合相关条件,即可当场获得许可证延续。
“如此一来,降低了因证件过期带来的经营风险,也激励我们更加珍惜自身信用。”该店店长邓新丽说。
信用信息,究竟是如何被嵌入行政审批流程?
“我们依托海南自由贸易港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统一归集管理全省信用信息,打造了全省统一的信用信息‘数据池’。”省营商环境建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建立起全省政务服务领域信用场景建设信用信息共享应用统一数据规则的基础上,我省统一推行信用等级审批制度,建立分级分类诚信激励和联合惩戒机制。
当大数据为企业和个人自动生成“信用画像”,如今在海南,政务服务因“信”而异——
信用状况优秀的企业和个人,适用容缺审批、告知承诺等普惠性守信激励服务的同时,可享受加速审批、免审等激励服务;信用状况良好的企业和个人,适用智能审批(秒批)、容缺审批、告知承诺等普惠性守信激励服务;存在一般失信行为的企业和个人,不享受守信激励特色服务。
目前,海南通过“海易办”平台审批的省、市(县)、区三级政务服务事项已全部纳入信用等级审批管理,“信用+审批”服务事项办件量累计达323万余件。
不难发现,信用越好,办事也就越容易。
这一过程中,办事者享受守信激励的同时,也将接受严格的信用约束。省营商环境建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开发上线“审管法信”平台,推动审批、监管、执法、信用四位一体系统联动,在审批、监管环节嵌入信用信息,对通过承诺即入的主体,系统限时监督行业主管部门实施批后复核,确保事前事中事后全程闭环管理“无盲区”。
因“信”施策
打开惠企便民新场景
登录“海易办”平台,进入“金椰分”服务专区,三亚市民杨女士凭借“1064”的信用分,一键兑换领取到3888元的满减优惠券。
“信用高,能得到真金白银的实惠。”杨女士说,这也让她愈发珍惜自己的个人信用分。
“信用+免税”“信用+医疗”“信易阅”“信易游”“信易住”……自上线以来,“金椰分”平台持续推出信用激励福利,覆盖政务服务、旅游消费、医疗民生等超百个场景,让守信主体享受到图书馆免押金借阅、医疗看诊加号、新能源车辆充电优惠等多种便民福利。
以“无形信用”换“有形便利”,如今在海南,各地各部门因地制宜、因“信”施策,不断打开“信用+”惠企便民新场景——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推出“信用+南繁用地”,信用承诺及履约践诺情况被纳入南繁用地的申请环节,守信企业获得更多机会和实惠;
五指山推出“信用+茶叶”,对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实行信用等级审批服务,并引导金融机构为信用优良的商家提供更好的融资产品;
文昌打造“信用+航天+X(自然、历史、文化、教育等)”惠民新模式,让诚信商家获得特色场景认证、诚信游客享受折扣福利;
陵水推行“信用+沙滩”审批应用模式,将全县沙滩旅游配套设施经营主体纳入信用管理范畴,以信用赋能在审批流程和材料申报上“做减法”、在取证准营上“提速度”……
从田间地头到产业园区,从生产生活到基层治理,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守信激励场景中,“信用红利”持续惠及各类社会主体。
“下一步,我省还将继续结合海南地方特色和实际需求,进一步完善政务服务领域信用应用体系,推出更多信用便民利企服务场景,并规范完善‘诚信激励、失信惩戒’工作,让信用切实成为生产生活的‘硬通货’,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信’动力。”省营商环境建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短评 | 让信用成为办事的“通行证”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信用经济,社会信任是创造经济繁荣的基本前提。海南在审批、监管环节嵌入信用信息,对不同类型信用主体实施差异化服务与监管,让守信者事事方便、失信者处处受制,有效激发了企业诚信经营、群众自觉守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推动以信为基、互信共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加速形成。
这一过程中,海南聚焦政府职能转变和效能政府建设要求,以信用评价为基础做到“批得快”,以“审管法信”为支撑做到“管得住”,推动政府管理重心由“重审批、轻监管”持续转向“放宽准入、精准监管”,无疑也实现了企业群众办事成本降低、政府监管效能提升的共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