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问政之所以广受关注,就在于它敢动真格、敢揭伤疤、不留情面,打破了以往“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内部考核评价模式——将领导干部置于媒体和群众监督之下,不仅要在直播现场回答问题,还要接受现场观众的打分评价。

原标题:电视问政的关键是问题整改到位
据报道,西安市首场电视问政节目直播过去一个多月后,电视问政曝光的4类22个方面的问题已基本整改到位,相关人员受到处理。
电视问政之所以广受关注,就在于它敢动真格、敢揭伤疤、不留情面,打破了以往“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内部考核评价模式——将领导干部置于媒体和群众监督之下,不仅要在直播现场回答问题,还要接受现场观众的打分评价。这种形式把群众监督与舆论监督相结合,充分利用电视、互联网具有的即时性、开放性、互动性的优势,大大提升了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主动性。
只有敢于正视问题症结,才能彻底治疗顽疾。电视问政的目的绝非让干部难堪、出丑,而是利用民意诉求的直接表达促进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服务效能。“亮丑不嫌丑,揭短短变长”。揭短是手段,治短才是目的。可以说,电视问政问的是政更是责,让被问政的干部“红红脸、出出汗”只是表象,目的是让他们“治疗顽疾”,以“马上就办”的实干精神兑现其在直播中的表态和承诺。同时,也让其他干部常怀敬畏之心,做到既“对上级领导负责”也“对群众负责”。
无疑,电视问政不单是“现场答题”。领导干部在台上直面问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台下真正将问题整改落实到位。比起“揭短亮丑”,百姓更关心的是政府部门如何“刮骨疗毒”,更希望的是反映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因此,领导干部不光是台上“掷地有声”了事,在经历了电视问政的“现场答题”之后,一定要痛下决心除“顽疾”、治“病灶”、解决问题,给群众一个满意的交代,坚决杜绝“问”而不改的形式主义。
要避免电视问政陷入“问”而不改、“问完即止”的尴尬境地,关键在于真抓实干,真正做到在作风上抓整改、在落实上动真格、在执行上见实效。要拿出详细的整改方案,明确责任人员、整改措施和整改时限,确保各项整改落实到位;要及时、全面、准确公开整改情况,接受群众和媒体监督;要建立健全整改的督办、跟踪反馈和严格的问责机制。同时,还要把整改作为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催化剂”,倒逼思想观念、制度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如此,才能切实增强政府公信力、有效提升群众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