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由电子政务理事会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中国电子政务年鉴(2015)》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
据介绍,《中国电子政务年鉴(2015)》(以下简称《年鉴》)由电子政务理事会组编,记载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政府电子政务的主要进程,汇集国家主管部门指导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文件,收录年度电子政务的专题报告和观察评述,发布电子政务的重要成果和年度人物等先进个人信息,整理电子政务发展水平的基础数据的工具书。
《年鉴》指出,规划成为引领政务云建设的主抓手。截至2015年8月,全国已有超2/3的省份对政务云建设进行了专项规划。
比如,福建省发布《福建省省级电子政务云计算平台应用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各部门建设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应充分利用政务云平台资源,实现电子政务集约化建设,不再新建独立的机房或数据中心,避免重复投资,新的应用系统依托政务云平台建设,现有应用系统逐步迁移到政务云平台。
《年鉴》显示,先行省市政务云应用成效日益凸显。2015年5月28日,北京市海淀区“政务办公云平台”正式上线,平台一经投入运行就有19个委办局实现在统一的政务办公云平台上办公,该平台可提供97种政务云服务,并向所有应用开发企业开放,大幅减少以往分散开发的成本,提高应用服务的效率。
然而,《年鉴》同时披露,电子政务相关规划、标准和保障措施尚需完善。主要表现包括法律法规、绩效评价和监督考核等制度建设方面比较缺乏,尤其在跨部门跨层级的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电子印章、电子文件、电子证照、网上身份认证、网上支付等方面,需要抓紧研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和制度措施。
同时,网上政务服务模式存在自发发散的现象。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发布约4万项政务服务事项。但在政务服务的便利性、响应性、透明性和实效性四个方面水平参差不齐。
从目前开展建设情况来看,投资浪费严重,信息无法共享,整体效能不高的现象普遍存在。从建设模式来看,不少地方的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仍采取以往“分散管理、分散规划、分散投资、分散建设、分散应用”的无序建设模式。
对此,《年鉴》分析,信息孤岛和分散建设是当前阻碍电子政务深入发展的两大瓶颈。
一方面信息共享仍未取得根本突破。由于数据跨区域、跨部门的共享、保护、开放等缺少统一规定,再加上行政壁垒、各自为政等因素,我国各级政府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共享进展有限。调查统计,区域部门间超过80%的省级、65%的地市、70%的区县尚未实现共享。
另一方面,分散建设亟须改变。当前,自建、自用、自管的电子政务工程技术导向的建设模式没有得到根本遏制。调查统计,全国省级和副省级城市、地市级、区县级设有独立机房的部门平均比例分别为60%、26%、18%。省级、地市级、区县级政府网站分散建设的平均比例分别为72%、28%、35%。
《年鉴》认为,这种分散的状况不仅造成资金浪费,更为网络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造成了严重阻碍。为此建议,以政务云为抓手,统一存储、统一使用、统一管理,实现信息共享和系统集约化建设,实现多部门协同,节约电子政务建设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