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热议国内外汽车价差的时候,消费者都会批判汽车经销商及4S店的暴利,然而这两者真的很冤:翻阅国内最大的三家汽车经销商集团的年报可以发现,广汇、国机和庞大集团占了营收规模9成左右的汽车批发及销售环节毛利率仅仅分别只有4.2%、3.6%、4.0%,而全行业统计口径相比更低。从利润贡献的角度能够更清晰的看出这种无奈:根据德勤中国汽车行业的相关报告数据显示,15年底仅仅占据营业收入10.1%的售后服务所提供的净利润占到了总净利的59.5%,而占比近90%的汽车批发零售业务对净利润的贡献不到41.0%。
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近年来汽车市场逐渐饱和增速从13年15.7%的高点下滑一半的大背景,也有互联网带来的多重冲击。互联网+汽车的相关企业在汽车零售领域提供了公开透明的报价和口碑、实际使用参数等一系列信息与数据后,并不直接杀入汽车零售而是围绕汽车服务以及二手车市场等寻找赢利盈利点,开拓增量空间。
截至今年4月底的投融资数据显示,泛汽车行业投资事件数量中汽车后市场占到了35.2%的 比例,但其融资规模仅仅只占总规模的4.5%,而汽车交易以25.9%的融资事件数量比例拿到了总投资额的76.2%,金额超过了140亿元,可见后汽车市场虽然火热但是尚处早期,而汽车交易成为了资本方下重注激烈厮杀的领域,其中以二手车市场最为火爆,不但用户覆盖率高达5.9%,高于第二大资讯网站几乎4倍的汽车之家携二手车之家杀入,优信二手车、瓜子二手车等代表性的二手车交易平台也是狠砸广告力求获得用户的认知。
相比车辆交易及后市场服务的热度而言,其他汽车领域的互联网显得略为低调,但用户粘性却并不低,违章车险类应用使用率仅次于汽车资讯类位列第二达到了43.9%,高于汽车类用使用率平均值,加油及油耗管理类软件则以15.4次的平均活跃次数超过了汽车养护类应用排名第一。
或许国内的互联网汽车市场已经走在了美国前面,前不久美国最大的汽车电商TrueCar在更换了新CEO之后已经渐渐向经销商妥协不再掀起价格大战,而国内众多汽车行业的互联网玩家早已将开发新的市场与盈利空间当作发展的新方向。目前国内用户规模最大的汽车资讯网站已经选择了与传统汽车经销商集团合作,希望利用精准的用户流量探索汽车售前与售后互联网+的融合;阿里巴巴也与经销商集团签署协议开展汽车O2O业务的尝试。也有部分传统经销商瞄准互联网领域亲自上阵,上线了上门保养的O2O服务,今后还将利用集团资源试运营搭车等互联网共享经济业务。为应对如今新车销售微利的现状,传统经销商和互联网汽车公司都在努力寻找并开拓更新更大的市场空间以求继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