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进号登陆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互联网+

吴澄:两化融合是中国制造2025现实路径

时间:2016-08-04 16:04:18  来源:上海观察   作者:上海观察收藏

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在我国已有多年基础,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技术路线。通过搭建“互联网+协同智能制造”的平台,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多赢局面,这也是“两化”深度融合的具体体现。

原标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澄:两化融合是中国制造2025现实路径

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是“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主线。如何诠释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作为战略推动力的角色?在刚刚举行的国际工业互联网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澄认为,中国工业化、信息化的两化融合已有十余年基础。在深度融合过程中,利用互联网+协同智能制造,可以形成一种协同模式、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多赢局面,当务之急是要更贴近企业的需求。

从CPS高度理解工业互联网

经济新常态是“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背景。“新常态”的特点是增速减缓,改革压力增大,不仅国家要转型,企业也要转型,要求从追求“量”到追求“质”的变化,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具体而言,就是将过去依赖资源、劳动力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以知识和创新为基础的智能增长,以绿色经济为基础的可持续增长,以增加就业促进社会和谐为基础的包容性增长。

“经济增长方式要突破,政府采用的路径是将信息化与工业化进行融合。在政府引导下,“两化融合”已有十多年历史。”吴澄说,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就是将信息系统和工业对象结合到一起,这个思路与现在的工业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工业4.0等理念基本相同,本质是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简称CPS)。

CPS是指信息系统和物理世界的融合,它是由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提出的一个未来物理系统跟信息系统架构的模式,得到学术界、工业界、产业界、计算界的广泛认同。

吴澄认为,工业互联网不仅是机器之间、设备之间的全面互联,还包括机器与机器的连接,机器与人、生产对象的连接。因此,必须从CPS的高度去理解工业互联网,将机器、人、生产对象和整个业务流程融合起来。

“今天机器与机器之间互联虽然要求有智能化、大数据等元素,但这远远不够。”吴澄说,更关键的是机器与人、业务流程之间的互联,这是工业互联网的核心。“业务流程优化是整个工业追求的最终目标,如何实现更少投入、更多产出;如何实现更高的效率;如何更好地利用设备等都是工业生产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机器是计算机,彼此间的互联可以得到更多数据。但机器只有和业务流程互联,只有将数据进行处理和应用才能产生效益。”吴澄说。

吴澄认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需要首先实现工业互联网的产业化。现实中,不可能存在一个覆盖整个工业的工业互联网产品,而是需要从一个个行业做起。比如,机床行业和石化行业的一般流水生产线的机器是不一样的,要发送的信息、格式也都不同,所以不同行业的机器互联不可能一种方式包打天下。

互联网+协同智能制造实现资源共享

未来我国GDP增长将更多依靠有质量的增长,这将依托于“中国制造2025”战略。吴澄表示,智能制造即: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线,是产业变革的核心技术,也是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技术手段。“智能制造是我国经济发展进一步深化,向智能技术谋求红利的主要手段。”

值得指出的是,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并不矛盾。智能制造包括两个维度,一是实现人的感知和判断;二是全生命周期,包括产品创新设计、加工制造、装配测试、售后服务、客户关系、物流、报废处理等整个过程。根据吴澄的解释,只要与包括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移动和新深度学习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全生命周期两个维度有交集,都是智能制造,这其中就包括“互联网+”。

“中国制造2025”战略三步走的第一步,就是让“中国制造2025”进入先进行业,协同发展、融合发展,而不是各自为战。

吴澄指出,要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必须要依托政府搭建一个互联网+协同智能制造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要能够实现互联互通互操作,支持复杂差别的协同设计;实现用户驱动、网上点播、自动导航、调度优化;支持制造资源的互利、共享。“实际上,互联网+协同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的理念是一致的。”

目前,这个平台构想的两种功能已逐步落地。一个是高铁的协同设计。例如,设计师要优化设计不同公里的实体参数,保证高铁运行舒适、不翻车。此外,中关村园区内已经有100多家企业实现了资源共享。资源共享与复杂产品的协同设计优化,需要构建一个相关用户能够普遍接受的接口。国外不少软件已经实现了协同功能,没有地理限制,具有跨平台、可扩展性,操作方便。

“在云构架上,科研院所、制造企业在公司化运营基础上做成一个互联网+平台。通过第三方运行,让更多企业了解、参与、受益于这个平台;通过日常运行,以企业为主体,以若干项目让平台落地。例如,飞机、汽车、纺织机械的制造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调配不同地区的企业资源,在原料、生产、组装、物流、服务等各个环节进行协同。通过这些项目落地,将平台效益实现最大化发挥。”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