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网约车新规施行
今年北京的凛冬来的格外早,至少比集中供暖来的早,出行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而今天也是网约车新规施行的第一天,不知道是新规施行有时间延迟还是网约车司机在“以身试法”,早晨打车的时候并没有感到太多的差别:软件上网约车的数量较之前几日并无太大缩水,依旧能打到「冀」牌的外地车,价格虽有一定的上调,但鉴于后厂村路的拥堵状况,也还在可接受范围以内。
似乎久悬于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已悄然落地,实则不然,在新规出台之前,虽然网约车不合规不合法,但是当地监管部门查处的时候同样没有法律依据,现在网约车合法了,不合法的网约车要想继续运营,只有重回地下运营状态这一条路,监管部门再进行查处的时候可就有了白纸黑字的法律依据。
但是这些并不构成制约网约车发展的桎梏,就像当年阿里的电商业务曾经在“电商收税”、“假货”等问题上遭遇的监管压力,就像当年蚂蚁金服和央行、银联的对垒也是暗流涌动,就像当年微信与工信部、三大运营商的博弈今天看来依然是惊心动魄。监管一定不会掐死趋势,监管只会筛选出最健康的趋势使其蓬勃发展。
网约车之所以能够突破传统出租车固有业务的围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一切能够突破层层枷锁而蓬勃发展的企业,皆是能够为用户提供方便、节约用户时间、提升用户体验的。
网约车现在已经是数据范畴的讨论
现在网约车公司通过长时间的运营,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比如滴滴,目前超过1500万司机和3亿注册用户已经加入滴滴社群;根据2016年9月的数据推算,滴滴目前年度GMV已经超过200亿美元;日完成订单超过2000万,每分钟将超过两万名乘客送达目的地;目前滴滴每天需要进行超过90亿次的连续定位路径规划,产生超过70TB的巨大数据增量和130亿个数据点。
目前滴滴和优步还保持双品牌运营,如果后台的数据进行整合,滴滴后台的数据将会更庞大,如此庞大的用户数据对滴滴来说有非常巨大的价值,与传统意义上信息搜索、电商交易等数据不同的是,滴滴平台的搜索匹配涉及到线上和线下,更大规模的用户、司机在平台上,匹配的效率要求会更高,起到支撑作用的网约车数据则更加集中和精准:个人信息、出行习惯、消费偏好、地理位置等各种维度的数据资源一应俱全。
这样规模的数据并不是终点,而只是起点。数据规模的量变,让滴滴直接实现了技术飞跃的质变。这家公司拥有横跨中国一线到四线四百个城市的用户精准数据,二十四小时驱动着人工智能进化,算法不断自我改善,与国内外同业相比,与传统出租车行业相比,滴滴已经把握几何量级增的技术优势,且差距将越来越明显。
所以,现在,网约车和出租车的竞争维度已经变了,已经不是在车的层面的竞争了,现在我们应该直观的感受到网约车提供的服务优势完全是来自于数据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