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平:中国都市圈建设的中国视角
“之前我们总说要有全球视角,但现在应该这样表述:要有全球视野,更需要中国视角。”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李吉平讲到,认识处理中国的问题,必须要从中国视角、中国国情特点来考量和处理,都市圈建设也不例外。
6月9日,李吉平在由新华网和莫干山研究院共同举办,题为《推动与完善都市圈建设》的高端对话上,结合多年工作体会,就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热点话题——都市圈建设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见解。

“从实际情况来看,包括都市圈建设在内的经济建设,有三个问题需要着力去解决。”李吉平在与高端对话多位嘉宾交流中如此讲到。他认为,这三个问题分别是:无论是地方政府、市场主体、还是项目建设,一直存在长期资本严重不足的问题,进一步融资受遇到困难;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虽有所缓解,但问题仍然突出;培养项目的机制尚未形成社会共识,“往往都想摘熟桃子,去抢好项目”。
在李吉平看来,中国需要在都市圈建设当中来解决这些问题。但他强调,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借鉴但决不可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经验,要清楚中国与西方是不同国情、不同发展阶段,解决都市圈建设中的问题“要从中国的视角出发,从实际情况出发”。
如何破解都市圈建设中的一系列难题?李吉平认为当前需要进一步发挥好开发性金融的作用。在他看来,实现高质量的都市圈建设需要发挥好连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而开发性金融正是基于政府与市场之间,通过连接政府与市场来发挥作用。
李吉平进一步解释到,开发性金融之所以可以通过连接政府与市场来发挥作用,是源于其具有四个基本理念。
第一,开发性金融主张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因此,对发展中的风险要有一定的容忍度,树立大风险观。特别在当前特殊经济背景下,对银行有一定风险容忍度,对企业发展风险也就有了一定的容忍度。“对企业风险容忍,就是一个培育企业、培育项目,共同成长的过程。” 第二,开发性金融主张要连接政府市场,整合市场资源,把政府的、市场的、企业的、社会的资金和资源整合起来。第三,开发性金融重在培育市场,培育“青桃子”,而不是只摘“熟桃子”,要与各参与方形成合力,来培育项目,实现项目孵化,形成项目培育的理念与机制。第四,开发性金融立足于中长期,能够提供长期资金支持可持续发展,实现逆周期增长。“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是第一要务,是目标。所以我们的金融更多的要讲支持,讲培育,讲与企业命运共同体,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李吉平如此总结道。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对此,李吉平认为,用“改革”精神推动都市圈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两个方面问题。其一,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常态化问题。即东西部、南北方发展速度有快慢之别,各都市圈也处在增长型、成熟型、成长型、培育型等不同阶段。“要更加注重综合协调、协调发展、分类指导,这非常重要。”其二,都市圈建设面临快速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到2025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或将主要集中在城市,这就需要都市圈建设要更加注重养老相关基础设施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养老和科技、教育、医疗等一样,应该成为今后金融的重点支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