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参观科技成就展的观众有这么多,那天从动物园地铁出来往北京展览馆方向走,发现路边的观众队伍竟然排出了四五百米,既有年轻人,也有老人和儿童,不少观众是举家出动。”
以“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为主题的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最近成为夏日京城热点。量子通信、C919未来驾驶舱、天宫一号模拟体验舱、北斗导航系统、高温气冷堆、深海潜水器、天河二号、大直径硬岩隧道掘进机、高速列车、新能源汽车、400马力无级变速拖拉机、近零能耗示范楼……大批国之重器精彩亮相,众多高新科技成果集中展示,让前去参观的市民印象深刻,为之激动。
有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增长到55.3%,全社会研发支出超过1.4万亿,比2010年翻了一番,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都是2010年的3.3倍,数字的攀升反映了全社会科技创新活力的蓬勃发展。
“这是我国‘十二五’时期科技成果的一次巡礼。”中国科学技术部党组书记王志刚说,这个展览全面系统展示了“十二五”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界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及国民经济主战场取得的一批重大标志性科技成果和重要工作进展。
虽然成就展的内容“高大上”,但展现的形式却很“接地气”:800多件实物、120多件模型与观众零距离接触,近百项互动项目通过虚拟现实、裸眼3D等方式让观众大呼过瘾。“请航天员穿好航天服准备出舱”,在“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专项展区,观众坐在虚拟现实体验座椅上就能体验翟志刚出舱活动的整个过程,“借助这个VR眼镜,看到的就不再是一个平面的屏幕,而是可以沉浸在轨道舱里,有在太空中漂浮、失重的身临其境感。”
“这台机器参展结束后马上要运往西飞。” 沈阳机床参展的五轴联动机床实物有一间房子大小,刀头还在转动,这是国内最先进的数控机床,在航天航空部门需求量大,以往这样的产品外国厂家不卖给中国,只有自己研发和生产,现在该产品已实现进口替代。海洋科技展区的明星展品“4500米载人潜水器”因造型前卫呆萌,总有观众与之合影,这个直径2.1米的钛合金圆球突破了深海载人潜水器的技术难关,多项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这个球状庞然大物只生产出两台实物,展览现场的是其中一台。
海洋科技展区里,整个“深潜家族”来了个“全家福”,“蛟龙号”、 “潜龙2号”自治潜水器、“海马号”无人遥控潜水器、深海滑翔机“海燕”和“海翼”、水面救助带缆机器人等悉数亮相,除了蛟龙号外其他都是实物展示。据说这些在深海科考、资源探测、地形测量、应急救援等领域大放异彩的尖端科技产品如此齐整地汇聚一堂还是首次。
现场各种巨大的国产机械由于体积庞大特别吸引眼球,除了400马力无级变速拖拉机陈列在大厅里,其他的如白色的船载无人机、10公斤/秒大喂入量智能谷物联合收割机、海洋环境智能综合监测平台等50件难得一见的“大块头”只能摆在主展馆外的广场上,引不少人围观拍照。
展品“高精尖”,和百姓的互动却很亲民。在大众创新创业展区,“激光刻印”、“可擦水彩笔”等科技转化的实用项目被人群“重重包围”。工作人员现场操作仅为缝纫机大小的激光刻印设备,为观众的手机金属壳刻上个性化的永久印记,全程仅需十几秒,看到变得漂亮很多的手机壳,不少观众跃跃欲试。
在“人工耳蜗”新技术的展台前,一个来自新疆的6岁小女孩,头戴发卡穿着盛装载歌载舞,十分可爱。小女孩妈妈说,孩子3岁时发现有前天性耳聋,当时全家人都非常绝望,幸运的是人工耳蜗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孩子5岁时实施了一个小手术,将人工耳蜗植入体内,体外的两个装置都非常小巧,一个放在小女孩的左耳耳廓处,另一个用发卡掩饰,不仔细看几乎发现不了,借助人工耳蜗,小女孩的听力功能恢复良好,现在孩子的学习、生活都没有问题了。
“在现场参观这些‘十二五’成就,看到国家各行各业的科技创新发展如此之快,成果如此之多,感到很惊喜。”来自东城的市民王先生说,通过展览感受到了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体会到了科技成就带给老百姓生活的变化。(蔡文清 TAKEFOTO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