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互联网技术,商南县在扶贫工作上正在打一场攻坚战。
新华网北京6月3日电 (黄浩)凭借一根入户光纤,西北内陆县城商南要摘掉带了几十年的贫困县帽子。并且,相比陕西省划定的2020年脱贫时间线,商南把最后的时间节点,提前了两年,计划到2018年实现全县脱贫。
作为陕西省内老牌的国家级贫困县,商南做出这个规划的底气究竟来自哪里?
新华网了解到,除了常规的扶贫措施,更为关键的是商南引入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构建了一个扶贫大数据平台,将全县贫困人口纳入到平台上实现实时精准管理,走通了一条精准扶贫的管理之路。
精准扶贫
“要想富,先修信息路”。在商南县县长崔华峰的眼中,信息化网络不仅仅是提高政府办公效率的手段,更是缩小城乡差距,让商南摆脱贫困、落后 帽子的必由之路。为此,商南县政府与市、县电信公司开展信息化合作,率先在全省建成了集数据采集分析管理、作战指挥、视频会商、手机定位、效能评估、外宣 引资等功能于一体的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
数据显示,目前全县已有14806户,共43718贫困人口的全部信息已经登入大数据平台,并且县扶贫办根据致贫原因,制定了详细的脱贫计 划。崔华锋介绍,依托大数据平台,商南启动了“五个一批”脱贫计划——产业脱贫6291户21253人,易地搬迁脱贫6562户19700人,教育脱贫计 划1255户4621人,生态保护脱贫计划901户2592人,社会兜底脱贫计划4525户8893人。“扶贫是一项持久的攻坚战”,崔华锋坦言,如何调 动社会力量参与这场战役,如何充分调动贫困人口树立信心,如何授贫困人口以渔,显得颇为重要。
在平台上,商南县因地制宜,打出了“借鹿还茸”、“借鸡还蛋”、“借苗还果”、“借袋还菇”的“四借四还”产业脱贫“组合拳”。
“多亏了这一信息平台,它让我掌握了技术,了解了市场,挣到了钱。”商南黑漆河村贫困户杨世军去年开始种植香菇,因为缺乏对政策的了解,技术不过关,曾导致种植失败。
自从加入脱贫攻坚信息平台后,他通过手机查看县上发布的种植技术和市场需求,加入“借贷还菇”合作社,通过借用菌袋和大棚方式,种植1万多袋香菇,并实现了网上销售。按照1元每袋的最低收益,当年即可脱贫。
新商南
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县,调整产业结构对于商南的脱贫攻坚战则是更大的布局。
在新商南的规划中,电子商务是一个重要的方向。未来这里,会让更多的杨世军脱贫。
去年6月,商南启动了电子商务示范县创建项目,成立了电子商务协会,扶持广大青年和返乡人士利用互联网自主创业。同时,在县城,将工业园区 的智宇网络公司建设成集互联网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增值和仓储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并在10个镇办成立电子商务服务站。
阮治伟是青山镇青山村大学生村官,2011年毕业后,由于熟悉互联网,加之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他便开通了淘宝店,后来又用手机微信等新媒 体向西安、广州等地的朋友推销土特产。作为青山镇电子商务服务中心的负责人,他还带动了村民将手中农副产品进行上网交易,仅今年春季,就卖了8万多元的茶 叶,350多公斤土蜂蜜,150多公斤香菇。
数据显示,商南去年电子商务突破上亿元,农副产品交易达3000多万元。当然,除了电商,商南还提出了“旅游之都、创业新城、灵秀商南”的定位口号。
在互联网上尝到了甜头的商南,将把这一技术因子植入到更多产业布局中。在发稿前,最新的消息是,商南正计划针对县全域旅游项目引入大数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