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进号登陆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智慧城市

青岛市创新社区建设思路 打造“互联社区”智慧平台

时间:2016-11-02 15:25:39  来源:中国文明网   作者:中国文明网收藏

通过推行线上信息互动、线下保障服务的“互联社区”运行模式,面对面为居民群众提供智能、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2016年以来,青岛市市北区合肥路街道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针对社区老年人多、残疾人多、困难群体多的现状,在区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指导下,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确立了“打造智慧社区、构建智能平台”的社区建设新思路,通过推行线上信息互动、线下保障服务的“互联社区”运行模式,面对面为居民群众提供智能、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一、线上创新模式完善机制,保障运行规范化

街道依托北京中社联公司开发“互联社区”信息平台,采用云计算、海量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全面整合政府服务资源、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和便民公益服务资源,为居民提供多元化、规范化、特色化的便民服务。

一是“开放+互动”,满足“多元化”服务新需求。开通了网站tongdelusq.cnncy.cn,通过综合设置通知公告、社区大喇叭、便民服务、你说我办、拉呱吐槽、风采展示、民意投票等板块,为居民提供政务服务、互动交流、便民服务、居民自治、风采展示等五大功能,针对居民反映集中的智能养老、蔬菜配送、家政保洁等8项服务事项,由12349便民服务中心进行线下载体保障实现网上预约订购产品和服务,满足了居民多元化、信息化的服务需求,实现了居民不出小区就能享受周到便捷的网络服务。

二是“组织+制度”,搭建“规范化”服务新平台。成立由社区“两委”成员、网站管理员、物业公司、业委会等组成的网站管理工作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线上运营中出现的问题。管理员每天登录网站在线与居民互动交流,即时发布公告信息,小区居民反映的问题,先在物、居、街层面自行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对接协调政府相关部门,想方设法予以解决,并将办理情况按流程反馈至小区居民。充分利用小区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驻街单位、党员骨干等资源,培树小区意见领袖,确保网站在法制轨道内健康运行。组织12名社区居民代表成立了网络文明监督志愿者队伍,对社区论坛进行有效监督,促进社区论坛健康有序发展。

三是“政府+企业”,开辟“市场化”服务新途径。实施“以小区居民自发成立为主,政府给予技术和资金支持、引导规范建设为辅”的建设思路,将“互联社区”作为政府社区信息化的公益性项目,由区民政局等相关职能部门支持推广信息平台;街道具体负责硬件建设和协调督导居委会落实平台开通程序;北京中社联公司和青岛市12349便民服务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通过对信息平台进行统一维护和专业推广,免去了政府维护系统设备的麻烦,减少了网站制作成本;通过定期组织便民服务大集、电影进社区、友邻互助等广场公益活动,提高“互联社区”信息平台的知晓率和参与率,趟出了一条市场化配置引导社区管理服务资源的新路子。

二、线下创新载体资源共享,实现服务特色化

重视“互联社区”的硬件设施建设,集中打造了以便民公益配送中心、残疾人日间托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和助老公益大食堂为主体的“三中心一食堂”线下部分,为辖区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便民服务。

一是简化中间环节,解决年轻群体“菜篮子”难题。搭建便民公益配送中心,通过引入蔬菜、粮油加工生产合作商——青岛锦绿源果蔬专业合作社和益海嘉里食品公司两家企业,简化中间商和批发商等中间环节,为社区居民提供从农场地头到居民餐桌的绿色无公害产品。所有农副产品都是净菜包装,低于超市、早、夜市价格的10%以上,解决了年轻人买菜难问题。项目上线60天内就为周边居民提供了1000多份便民菜,深受居民的喜爱和好评。

二是立足民生需求,解决弱势家庭“口袋子”难题。针对残疾家庭和老年家庭经济困难、生活照料不便等问题,建成残疾人日间托管中心,为辖区10余名三级和四级成年智障残疾人提供日间托管服务,中心为残疾学员统一配发免费服装并提供免费午餐,残疾人在这里可以得到系统的康复、专业的培训服务、悉心的生活照料,减轻残疾人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日间照料中心为社区60周岁以上需要服务的老年人,重点为高龄、空巢、独居且生活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提供个人照顾、保健康复、休闲娱乐等日间托养服务,老年人可以在这里享受到专业医护人员的免费推拿按摩和心理咨询等服务。

三是突出公益特质,解决老年群体“饭桌子”难题。针对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人做饭难、吃饭难的问题,在充分征求居民意见的基础上,8月中旬社区助老公益大食堂开始实施试运行,面向社区全体老年人提供助老服务,食堂每周一到周五提供10元三菜一汤的标准伙食,目前已有40多名老年人在食堂就餐。同时有计划地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开展上门送餐服务,解除老年人子女的后顾之忧。

三、上下联动整体推进,促进管理均衡化

推行线上信息互动、线下保障服务的“互联社区”运行模式,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居民对社区或小区事务的协商、评议、选择、投票等功能,做到沟通、共享、共建、共治,参与社区事务的人数达到50%以上,居民对社区管理服务的满意指数不断提高。

一是社区信息公开透明,实现居民自己的事情自己议。通过实施政府购买服务,将传统上门服务和互联社区网上发布平台相结合,将了解社情民意,加强沟通交流的平台从线下拓展到线上,搭建了群众诉求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绿色通道”。自9月份线上信息平台开通以来,现已拥有会员用户40余名,发表帖子600余帖,点击量达到3500余次,累计为社区居民提供生活服务、困难救助、政策咨询等便民服务1560余人次。

二是社区治理自下而上,实现居民自己的难题自己解。通过搭建信息平台,为居民、物业、社会组织、街道等多个主体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原来居民反映问题大多通过拨打市政务服务热线、市区长信箱等渠道自上而下层层反映转办,既增加了成本,又浪费了时间,居民意见较大。现在通过信息平台反映问题,热心网友跟帖发表意见,一些简单的问题通过平台直接解决,复杂的问题分流到责任科室限时办结,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减少了街道和社区的信访投诉,街道信访率同比下降30%以上。

三是社区服务事前介入,实现居民自己的问题自己管。信息平台通过“拉呱吐槽”、“民情民意投票”等栏目提炼出居民在某段时期普遍关注的话题,街道对居民反映集中的广场舞扰民、毁绿种地、环境卫生等问题进行提前干预,将居民反映的50%以上的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居民满意率增加40%,居民幸福指数和社区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