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进号登陆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智慧城市

国衡智慧城市研究院发布2016中国新型智慧城市评估结果

时间:2017-01-18 10:35:56  来源:新华网   作者:促进号收藏

新华网消息,近日中国信息化研究与促进网、国衡智慧城市科技研究院、太昊国际互联网评级联合发布2016-2017年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综合影响力评估报告。国衡智慧城市科

新华网消息,近日中国信息化研究与促进网、国衡智慧城市科技研究院、太昊国际互联网评级联合发布2016-2017年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综合影响力评估报告。国衡智慧城市科技研究院评估组对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在2016年的建设与发展情况进行了通报。评估结果如下:

(1)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副省级城市得分前10名是:深圳、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杭州、武汉、重庆、成都、宁波,其中深圳76.59分居榜首,北京75.10分居次席,上海74.97分列第三。 

(2)省会城市(不包括副省级城市)得分前10名是:贵阳、银川、福州、长沙、南昌、太原、南宁、合肥、郑州,其中贵阳67.84分列第一,银川64.46 分排第二,福州63.28分排名第三,数据显示省会城市智慧城市建设与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3)全国地市得分前10名依次是:无锡、佛山、宜昌、苏州、温州、珠海、嘉兴、扬州、株洲、潍坊。无锡得分68.13分居榜首,佛山得分67.66分列第二,宜昌66.36分排名第三。可以看到领先地市与部分省会智慧城市建设几乎旗鼓相当,不相上下。 

(4)直辖市所属区县得分前10名是上海市徐汇区、北京市东城区、上海市长宁区、北京市朝阳区、上海市浦东新区、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市经济开发区、天津市武清区、北京市西城区、上海市静安区、重庆市江北区,上海和北京明显领先,重庆与天津相对滞后。

(5)计划单列市及副省级城市所属区县得分前10名是:深圳龙岗区、深圳南山区、南京建邺区、南京玄武区、宁波余姚市、深圳坪山新区、广州天河区、杭州桐庐县、深圳福田区、宁波鄞州区。深圳战四席,南京2席,宁波2席,广州和杭州各一席。

(6)智慧城市试点区县得分前10名是: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内蒙古包头市石拐区、江苏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江苏、广东发展较好。

评估报告还总结出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主要呈现的七大特点:


一、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2016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定要站在新起点、取得新进展。要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要遵循科学规律,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相关配套改革,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胆创新,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李克强作出批示指出,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各地区、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围绕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紧紧抓住人的城镇化这个核心和提高质量这个关键,用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着力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着力增加适应居民需求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着力构建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体制机制,惠及更多城乡群众,为促进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注入强劲动力。

二、新型智慧城市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重点和方向

习总在2016年4月19日全国网信工作会议讲话首次正式提出新型智慧城市,并指出:“要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发展电子政务,构建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打通信息壁垒,构建全国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更好用信息化手段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科学决策。”这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明确了方向。评测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期,截止2016年11月我国100%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副省级城市、80%的地级城市、近200个区县,总计超过500座城市明确提出构建智慧城市的相关方案,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在未来五年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改革、产业升级、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驱动力。

三、智慧城市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提速,推动网络大数据资源成为城市健康发展核心   

我国智慧城市基础信息技术设施在2016年中建设全面提速,基础网络技术、城市云服务平台建设、基础信息资源共享能力稳步提高。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副省级城市的智慧基础运营平均得分指数达到了0.62,地级市及试点区县的智慧基础运营平均得分指数近0.4,较之2015年有较大提高。与此同时,数据共享难、信息孤岛等一系列智慧城市痼疾有望得到根治,根据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要求,明确了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要加快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推动资源整合,提升治理能力。2016年部分电商和移动增值服务商运营数据泄露的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这进一步要求我们在有了良好的信息技术基础后,要更加重视对居民大数据、城市大数据以及商业大数据的保护与应用,充分有效的利用大数据、安全可靠的开发大数据成为推动我国城市健康发展的核心。

四、智慧城市建设民生服务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城市综合治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从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副省级城市的智慧管理服务平均得分指数达到了0.67,省会城市得分指数0.57,地市平均得分指数为0.48,试点区县平均得分指数超过0.5。我们发现,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我们取得的最大收益就是涉及民生服务的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社区等领域的智慧应用发展迅速。2016年各城市居民智慧城市的感知度与参与度明显增加,随之增加的就包括城市智慧决策能力、城市舆论引导能力等等。2016年我国城市大规模群体事件、社会治安事件、城市舆情事件大大减少,城市综合治理与公共安全管理协调能力显著提升,这位我们建设智慧宜居城市奠定了基础。

五、智慧政务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初步成形

自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互联网+政务服务”以来,我国智慧政务的建设明显加强,数据显示我国智慧政务整体发展水平较高,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副省级城市智慧政务平均得分指数接近0.7,地级市平均得分指数接近0.6,对外公共服务能力逐步加强。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开展信息惠民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开展信息惠民试点实施方案重点任务分工》等政策文件相继出台,实现了“互联网+政务服务”与信息惠民工程的交汇和融合,国办要求2017年,跨省电子证照流转交换与网上身份认证体系全面投入应用,初步实现各试点城市间政务服务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基本公共服务事项80%以上可在网上办理,这标志着我国“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初步成型。

六、各城市高度重视培育高科技智慧产业,“互联网+双创”及数字经济发展成果显著

产业经济是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一直以来都是城市决策层、管理层的工作重点。随着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传统产业的转型与升级,以创新、创意、互联网+、高新技术等知识性智慧型新兴产业在各城市经济所占比重快速增加,智慧经济正在成为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升级,供给侧改革成败的关键。目前超过90%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副省级城市、地级市以及直辖市所属区县均在开展两化融合、互联网+等智慧经济建设,积极响应和落实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双创”园区(孵化器)、众创空间数量快速增加,成果显著。2016年11月17日,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徐麟表示,2015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约为18.6万亿元人民币(约合2.7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本国数字经济发展,积极推进信息开发和大数据利用战略,以及互联网发展项目的实施。中国把互联网发展和实体经济的充分结合作为重要任务。数字经济已然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七、我国互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互联网企业成为提高城市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力量

伴随着我国近几年智慧城市基础网络设施的建设,城市网络带宽进一步增加,无线网络覆盖到了我国各级城市后,我国城市居民移动互联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本次依据太昊国际互联网评级发布的Tahaoo互联网+用户活跃度千分指数(‰)推荐出的2016-2017年度中国智慧城市居民互联网生活服务最佳应用101强榜单和2016-2017年度中国智慧城市居民互联网生活服务最佳应用服务提供商,就是评估组经过持续近一年的监测、抽样和研究分析出来的最新研究成果。从榜单可以看到,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支以BAT三大互联网平台为龙头的互联网集团军,这支军团在经过充分的市场竞争已具备相当的职业素养和服务水平。他们提供了包括工作学习、交通出行、医疗卫生、养生健康、生活娱乐以及体育健身等几乎覆盖城市居民衣食住行所必须的各类服务和应用,大大改善了我国城市居民的生活便利度,提高了城市居民幸福指数。我国的互联网产业军团以实际行动告诉大家,建设以人为本的新型智慧城市,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他是理论与市场、思想与行动、城市发展与居民生活的完美融合。甚至可以说,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将成为推动我国产业升级,中国经济下一步腾飞的力量源泉。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目标就是让我们国家更强大、让社会环境更和谐、让人民群众更幸福,让老百姓真正得实惠,只有把为人民服务的工作落实到群众生活的点点滴滴,才是一条科学、正确、符合中国特色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道路。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