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应用需谨慎可参考不可全信
每年高考之后,考生和家长就会面临志愿填报“大考”,如何选择专业、学校成了考生和家长的一大难题。高考志愿咨询服务的应运而生迎合了广大考生和家长的需求,甚至有部分中介宣称利用大数据进行“一对一”咨询的价格被炒至数万元的“天价”。

大数据之风盛行教育领域又该如何把控?
大数据不只是被当作噱头吸引人关注,在部分高校,大数据还扮演起了“评委”的角色。学校将大数据作为考核教师和学生的一大工具,但由于在运用的过程中存在部分的人为因素,致使采集到的数据与真实情况存在部分的偏颇,最终导致评估的结果不太真实。
针对上述情形,小编认为,有些所谓的大数据不过是利用新词汇进行包装,行欺骗之伎俩;而有些大数据也可能由于人为因素,不能对客观事实作出十分 真实的反馈。因此,不管是利用大数据进行高考填志愿还是对老师和学生进行考核评优,都应从多方面慎重考虑,把此类数据仅仅作为参考,不盲信。如果想让大数 据在教育领域反馈出的结果更加的公平公正,一方面应尽量扩大数据的采集样本容量,让结果更趋于真实;另一方面应从多群体进行样本的采集和分析,避免由于 “利益”而产生的数据失真。
数据开放问题亟待解决数据判断更重要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国际社会对教育大数据战略资产的地位越来越认可和重视,教育数据的全面化采集与深度挖掘分析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上海市奉 贤区区长、特级教师倪闽景在第二届教育大数据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峰论坛上就曾说到:“大数据作为强大的技术和潜在丰富的资源,对教育来说是很重要的,且 对判断它的价值怎么用更重要。”反观目前,很多大数据公司并不是迎合现在的教育,而是按照未来教育方法构筑一个新的学校教育组织方式,因此它在整个运用过 程中并不符合当代发展规律。
其实,教育数据是客观的,其价值的发挥取决于操控和应用数据的人。因此,将大数据运用于教育领域的时候,要对它的价值做一准确的判断,而非随波逐流。数据很重要,但是有比数据更加重要是教育过程本身!
总体来说,我国的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目前还不成熟。小编觉得,针对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研究,应多向数据挖掘方向拓展,将重心转移到非结构化 的、过程性的数据方向。而如何将大数据更好的运用到教育领域,就需要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者通过不断的努力,将处于“冰面”之下的数据全部浮出于面,真正发挥 出其潜在的价值,才能为我国教育事业更好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