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信息化研究中心 高婴劢
近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简称纲要)发布,《纲要》提出:“构建基于信息化的新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强调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自然资源管理模式,加强资源集约利用,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促进均衡资源供求关系,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有力支撑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丽中国建设。“十三五”时期,以“互联网+”为特征的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建设持续深入,以生态治理为重心的生态文明建设首次成为国家战略,推进信息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是顺应技术扩散机制的必然选择,是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能力的内在需要,有利于改变传统经济对于物质资源的强依赖关系,促进实现以资源减量化投入、能源高效化使用、废物再生资源化利用为特征的经济循环式增长。
生态环境治理是难点
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生态文明发展瓶颈日益凸显。长久以来,凭借低成本要素和大规模资源投入,我国经济发展成就斐然,但也为之付出了非常沉重的环境和生态代价。一是资源消耗远远超出生态系统承载力,生态供给严重透支,过量低效使用的化肥、农药、农膜导致农业面源污染不断扩大,无序过度的捕捞放牧行为造成海洋、草原等生态空间锐减,城市快速扩张和高强度开发加深了城市周边生态系统的恶化。二是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已经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生活。三是生态危机程度加剧,土壤退化严重,珍稀生物种类锐减,气象、地质、洪涝、地震灾害防御能力面临考验。
手段与制度缺失造成生态环境治理难度较大。一是生态环境污染综合性特点突出。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工业园区、城市、村镇等生产生活边界日益模糊,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源混合交织,液态、固态、气态以及辐射等多种污染并存,对治理的管理和技术提出了较高要求。二是资源产权不明晰导致生态环境掠夺性开发行为不受约束。我国在矿产、煤炭、草原等自然资源,清洁空气、流域、湿地等公共环境资源的权责归属方面并没有形成较为明确的法律法规或政策条例,公共资源的外部性特征使得多数人重使用轻保护,形成过度开采和不计成本滥用的局面。三是监管部门权责不匹配,综合决策机制不完善。我国自然生态系统管理归口国土资源机构,环境要素综合保护归口环保机构,两个部门的监管各有诉求,缺乏核心部门统筹协调,也没有行使执法的权力,使得资源破坏行为无法得到根本遏制。
信息化提升治理能力
信息化创新了资源管理和利用方式。围绕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但是,我国自然生态资源涵盖面广,各类数据分散管理和部门系统自建自用的现象长期存在,部门间的数据整合与交换不够充分和深入,无法有效支撑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设。其中,国土资源部基本建成“一张图”核心数据库体系,集中了全部土地和矿产数据,住建部建有全国房地产信息联网系统,农业部正在实施农业遥感监测信息化工程,林业部正在建设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部门内部的数据体系都尚未完全建成。针对这一问题,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支持建设有效运行的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推进全国土地、房屋、矿产、农田、草原、林地、水权、海域等不动产统一确权登记,基本做到登记机构、登记簿册、登记依据和信息平台“四统一”。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将成为“十三五”时期基本建成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关键基础设施,基于平台的自然生态空间数据整合,将对自然资源全程、全覆盖动态监管和用途管制科学决策形成有力支撑。
信息化提供了生态环境新型治理手段。以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北斗导航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生态环境跨区域管控、源头治理修复和全时全过程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云计算平台为区域流域环境污染的信息交流和传递搭建了便利空间,物联网实现了污染源、污染物、生态环境的实时感知,虚拟现实使得数字化生态环境能够直观呈现,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数据收集系统等技术与北斗导航系统集成为生态环境的远程监测创造了条件。
生态治理信息化的重点
创新自然资源管理模式。一是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信息综合管理体系。在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的基础上,持续优化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登记发证信息管理和动态查询系统,建立自然资源资产登记、交易、查询、分析、统计、预警预报,以及数据共享开放机制,实现资源开发利用的空间格局和供应时序优化。加强自然资源管理、交易、开发、利用的全程、全覆盖动态监管,特别是考虑与行政管理系统建立衔接,当开发接近或超过承载力红线时,及时就违规违法案件开展现场核查,提出警示警告或实行限制性措施。二是探索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加强资源环境数据整合,建成国土生态空间“一张图”,实现资源数量、质量、开发强度、规划进展等内容的集中集成,为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夯实基础。以耕地质量管理为切入点,推动耕地质量等级评定和动态监测系统建设,切实严守耕地红线。逐步将耕地质量管理经验,应用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系统建设,在有条件的地区实施资源环境承载力动态监测和预警机制,利用承载力监测指标建设资源环境用途管制系统。
加强资源集约利用。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地区再生资源信息服务平台,实现行业固体废弃物系统、社区垃圾收集系统、报废汽车回收拆解系统等社会各类废弃物系统的信息交互,促进再生资源在线交易。支持一些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建设,深化信息技术在土地集约利用、废弃物交换利用、能源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中的应用。
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一是提升污染物排放管理能力,通过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监测信息化工程建设,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实现对污染源、污染物、生态环境信息的动态跟踪采集监测,建立区域流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二是激发生态环保市场活力,探索利用环保交易平台,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的信息服务和管理,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保市场。三是加强环境安全预警。建立覆盖全国的环境灾害监测网络平台,完善环境应急预案机制,提升对重大自然灾害的预警能力,以及对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应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