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进号登陆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互联网+

休闲农业电子商务需破两痛点

时间:2016-08-17 15:11:58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杨骁收藏

当前,各地积极推动休闲农业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建立了一批休闲农业电商平台。

当前,各地积极推动休闲农业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建立了一批休闲农业电商平台。有经营者实践摸索,有行政机构牵头搭建,也有社会资本投资开发,不同模式的平台纷纷涌现,功能也在不断创新。但总的来看,休闲农业电商平台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功能和运营两大痛点,若可破解,优化平台发展的长效机制,其在促进休闲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将会更加凸显。

一是功能痛点:建构旅游意象难。旅游意象是游客对旅游地各种属性的感知、情感的评价,能够建构游客期望从中获得的体验,进而激发旅游动机。休闲农业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按照厄里关于旅游凝视的分类,“浪漫凝视”是休闲农业的重要体验属性。沉浸在旅游环境中,获得与旅游产品独处、私人的和精神性的体验是休闲农业的价值所在。因此,只有让游客建构起具有“浪漫凝视”的旅游意象,才能激发游客体验休闲农业的动机。

目前,休闲农业电商平台大多以传递产品的名称、位置、价格、项目内容等方面的信息为主。而由于休闲农业的产品特性,游客在做出旅游决策前,需要了解产品能否满足其所需的体验需求。这就需要平台多提供有助于建构旅游意象的文字、图片,甚至音乐和视频,突出核心产品的精神性感受。但为了便于操作和管理,平台往往会设定标准模块,商家只能按照内容模板介绍,掩盖了产品的特色差异,造成内容的感染力不足,无法打动游客。因此,休闲农业电商平台能让游客知晓产品,但无法建构激发游客旅游动机的意象,导致功能大打折扣。

二是运营痛点:宣传运营成本高。互联网具有“马太效应”,电商平台的流量往往集中在少数几个大的平台,后入者即便在技术水平或用户体验上有很大提升,仍需投入大量宣传经费,用以“黏住”消费者。另外,有实力的商家在网络传播中,能够获得更大的市场影响力。比如,在淘宝电商平台上,少数的大型商家占据了绝大的交易份额。但对于行业垂直型电商平台,其目标群体需包括全行业经营者,平台不仅要关注市场份额大的商家,也要帮助市场份额小的商家在平台运营,但这类商家往往数量多、流量少、运营成本高。

休闲农业电商平台在这方面的困境尤为突出。其一,休闲农业相比衣、食、住、行等消费产品,甚至在旅游行业中,影响力相对较小,平台需要强有力的宣传推介,方可获得市场的长期关注;其二,休闲农业的经营者以农村经营者为主,运用互联网的能力不足,往往需要予以引导和帮助,加之产品标准化程度低,服务质量总体不高,容易引发游客投诉,增加了平台的运营成本;其三,休闲农业行业的整体利润水平不高,不足以支撑高成本的宣传推广模式,限制了平台在模式上的创新。

痛点是产品创新的基础。作为行业垂直型电商平台,休闲农业电商平台要在功能上提高服务效能,为供需两端搭建建构旅游意象的桥梁,提高内容质量;在运营方面,要充分依托已有资源,调动市场主体参与平台建设的积极性,降低运营成本,建立平台长期可持续运营的机制。

一是打造开放式平台。桥梁是电商平台的本质功能。电商平台既要实现商家与游客之间的信息互动,也要实现游客之间的信息互动。一方面,平台要丰富传播方式,以便于建构旅游意象为功能设计核心,使商家可以传递富有情感表达的宣传内容,增强信息的体验性;另一方面,要开放评价功能,让每个游客都有可能参与传播,通过这些富有个性化、大众化的评论表达,提升传播效果。

二是实现宣传资源共享。内容是电商平台的核心价值。休闲农业商家通过自媒体或公共媒体开展宣传,形成了不少优质的宣传内容。平台要通过技术手段,吸纳已有的宣传成果,使这些丰富的资源可以在平台重新利用。这样不但能够迅速丰富平台内容、提高内容质量,还降低了商家加入平台的成本。

三是探索客户导流模式。客户是电商平台的生命力。大多休闲农业产品已积累了一定的客户群体。休闲农业电商平台要探索合理的机制,鼓励商家将所拥有的客户吸引到平台上,实现小平台向大平台的客户导流。这样平台可以在短期内以较低的成本,找到目标客户,并扩大平台的影响力。

四是建立信用担保机制。信任是电商平台的关键优势。休闲农业电商平台可以通过开发信用担保功能,推动产品间的联合发展。通过市场影响力大、认可度高的产品进行信用担保,可以带动特色新产品被市场认知。另外,还能够实现优质产品的联合推广,通过信用担保信号,进一步提升优质产品的市场认可度。


[新闻链接]标题:拿什么在农业领域弘扬“匠人精神”?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张凤云

不久前,任正非说了一句很发人深醒的话。他说“物美价廉”、“让消费者享受低价”是靠不住的。意思就是要提升产品的品质,这是供给侧改革的核心,需要的则是追求完美的“匠人精神”。

工业领域如此,农业领域呢?

应该说,目前农业领域比工业领域提升品质的需求更为紧迫。这些年来,不但食品安全、土壤污染、农产品滞销等问题饱受诟病,国内的消费结构也在悄悄转型。且不说如今中国出现了数以亿计的中产阶层,他们更加关注农产品的安全与质量。就连普通的消费者,在面对着市场上琳琅满目的蔬菜、瓜果时也多了一份挑剔的目光。而面对着国际农产品的低价冲击,农业领域尤其需要“匠人精神”来重塑信心。

“匠人精神”首先是一种传承。推及到农业领域是对“人与土地间关系”的深入思考,是对农业生产基本常识的普遍尊重。比如要敬畏自然,要保护环境。“匠人精神”也是对传统农业智慧的尊重。我们广大的乡村从来都不缺健康的农业生产理念,珠三角的“桑基鱼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充分表明了“桑基鱼塘”循环性生产的相互关系,展现的则是农人们因地制宜、善待自然的智慧。

传承并不意味着守旧。时代在发展,需求在变化,“匠人精神”显然也需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农业领域,因水资源的匮乏而采用的滴灌设施,因科技的发展而引进的新品种等等都属于这个范畴。唯一不变的,便是那份对于农事的执着与追求。

当然,“匠人精神”也不是一句浪漫的口号,其发扬和培育显然是需要条件的。那么在当今社会,拿什么来激发农业领域的“匠人精神”呢?

制度的保障首当其冲。在整个社会被功利主义风气所侵染的环境下,如果没有良好的制度建设,“匠人精神”显然只能停留在个人的绝技和修为上,且往往不可持续。这也是日本的“人间国宝”制度一再被提及的重要原因。这里面最需要重视的当属知识产权保护。

笔者曾采访过一位为玉米种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育种家,70多岁的高龄还在玉米地里坚守着。提及玉米种子市场,这位老人可谓痛心疾首。他说育种的周期长,风险又大,一个新品种的培育可能需要育种人一辈子的心血,甚至很多人穷其一生的努力都没有重大成果。而种子育成后,一些人套个袋子就可以在市场上出售了,违法的成本极低。

当然,除了制度保障,要想在农业领域弘扬“匠人精神”,最根本的还是要实现产品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笔者曾到过呼伦贝尔大草原,那里的一家农场非常受人瞩目,一马平川的黑土地上生长着大片大片的芥菜花。农场的人们精心侍弄着这片土地,到了收获的季节,榨出来的芥花油清亮而香醇。然而就是这些来自大自然的恩赐并没有在更广大的市场上打开销路。千里之外,长白山脚下一个叫大荒地的村庄,农民们组成合作社种植有机稻米,土地要养3年以上才能播种。人们利用碎米酿造一种白酒,喝起来也很好,然而在市场上也并没有见到太多这样的产品出售。“酒香也怕巷子深”,很多好的农副产品往往因为品牌建设和营销不足而囿于一地。

弘扬“匠人精神”最根本的目的是指引农民生产出好的产品,满足社会消费的结构性需求,让生产者藉此过上更好的生活,进而提升整个农业的品质和竞争力。然而目前社会呼吁的“匠人精神”,更多的还是指向个人,也就是“匠人”或者“匠农”对自己产品的精雕细琢和精益求精。但是放眼全球,农业的竞争力,乃至农业生产者的价值体现都不是靠哪个育种家或者哪个农民单打独斗能够实现的。

传统乡村一个老师傅带着几个徒弟,磨砺手艺、口口相传就有饭吃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农民们在面对更加广阔的市场的时候,需要靠的更多是一种组织模式。

农业区域品牌的培育也是同样的道理。从养地,到种植,到营销,甚至一张小小的农产品广告的制作,需要的都是一整个团队的系统运作。只有将“匠人精神”渗透进整个组织链条的每一个环节,分工协作,才能体现出其应有的市场价值。

当然,在农业领域弘扬“匠人精神”,还需要整个社会的呵护。农民们以“匠心”之力给消费者提供了良好的农产品,相对应的整个社会对农民的劳动应该给予足够的尊重。这种尊重首先体现在对农产品的珍惜上。可是看看我们每年餐桌上浪费掉的不计其数的食物就知道,这种氛围尚未形成。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