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进号登陆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互联网+

另类“移动医疗”盘点:不只能挂号、问诊

时间:2016-09-05 16:52:46  来源:医疗焦点   作者:医疗焦点收藏

当移动医疗概念被挂号、问诊充斥着时,我们是否了解真正在国际上被称之为“移动医疗”的是一些什么样的服务或者项目?

提起“移动医疗”,你的脑海里会出现哪些关键词?挂号网、春雨医生、可穿戴设备、在线问诊、大数据、信息化还是远程会诊?有没有想过“移动”的真正含义却被我们忽视了。

在美国,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创新医疗公司被习惯称为数字医疗,这或许更贴切目前国内大多数所谓的“移动医疗”项目。那么真正在国际上被称之为“移动医疗”的是一些什么样的服务或者项目呢?

事实上,如果医疗可以采用移动的方式贴近患者,方便患者获得及时、妥善、有益的医治,从而增强患者的健康状况,这样的另类“移动医疗”,或许可以算作真正意义上的移动医疗。

以下就是一些国内外的值得参考和学习的移动医疗服务。

英国:移动化疗病房

2013年,英国 Christie 慈善基金的移动化疗病房就已投入使用。移动化疗病房的外观就是一辆平凡的大型卡车,但“变形”后却成为了一间集成了当时最先进的化疗设备的化疗病房。

在这个移动病房里医院配备了专业的护理团队,提供与专科医院相当水平的化疗服务。由于车内不设临床医师,移动病房一般建议患者在肿瘤治疗中心接受最初几次给药。而一旦发生临床状况,随车护士可以及时与临床医师取得联系,并在其指导下对患者进行急救,同时车辆驶往最近的医院。

合理选址非常重要,这家移动病房的要求是要使得80%的患者在离家20分钟后即可抵达。而移动的便利性不仅于此:有些甚至可以停在大型超市的停车场内,当患者完成化疗,离开移动病房时,他/她的家人也正好走出超市,满载而归。

据Christie 基金的数据表明,移动病房全年工作时间超过 1800 小时,为当地超过 2000 名患者提供触手可及的化疗服务,不仅帮助需要化疗的患者减少交通、候诊的时间,还减轻患者在传统化疗中心治疗时的心理压力,提高了当地肿瘤患者的就医体验和质量。

美国:中风救护车

2014年7月,美国克利夫兰诊所亮相了一辆配备了综合治疗中风设备的救护车。在路上直接对患者中风施治背后的动机在于,中风治疗的关键正是抢救的时效性,同时也可以利用技术控制医疗成本。

这种救护车可以对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脑部扫描、给予溶栓药物等,同时神经科专家能够在医院进行远程监控,提供诊断意见或指挥急救人员进行合理配合,而这些治疗手段原本是患者到达急诊室后的典型方法,有自觉的你可以把这个理解为是移动和远程会诊结合的项目。

移动病房能够快速诊断患者中风的类型,缩短为缺血性中风患者注射对苯二甲酸的时间,或给其他类型的中风患者确定合适治疗的时间,移动中风团队为缺血性中风患者注射对苯二甲酸的过程能节省30分钟时间,而这占了所有有效中风治疗时间的87%。

美国:卧室病房

2015年4月,《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在卧室住院”的报道,报道中的老人在西奈山医院被诊断为尿道感染,老人执医选择回家住院,而医生、护士则会每天会上门“查房”、抽血化验,甚至有时可以在家做X光、B超检查。

在家住院的老人虽然需要带上导尿管,并接受静脉注射,但他可以和家人在一起,没有了医院的嘈杂,却有家人的温馨陪伴。

这样的“卧室病房”的概念在美国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2002年开始在老兵医疗系统、多家商业医保和医疗机构中推广。

中国:移动方舱医院

8月19日,福建紧急医疗救援队成立。这支救援队的特殊之处在于,救援队所使用的是移动医院加多移动方舱医院系统:由1台救援指挥车和7台越野型重型方舱车、6顶医疗帐篷构成。

这个特殊的移动医院具有日通过伤患200人次的医疗救援能力,可在灾难现场开展紧急救命手术,完成对患者影像、检验、B超等必要的检查。

实际上,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卧室病房”在提高医疗质量、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的同时还降低医疗费用,比如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住院期间治疗费用、降低重复入院率和出院后30天内的治疗费用。

目前我国医疗资源分布的严重失衡,许多患者为了接受更好的治疗而需要发费漫长的时间在路途和候诊上,患者付出的时间成本越来越高;国内肿瘤患者持续增长,对类似“移动化疗病房”的需求日益加重;逐渐步入老年化社会,老年慢性病的患者或许更倾向于采用“卧室病房”的方式进行治疗。

我们在提供更好医疗水平的同时,也要思考如何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也是为什么笔者对此类“移动医疗”产生浓厚兴趣。

不过对于这样的移动项目来说,硬件设备并不是难点,要钱我们有,要技术华强北也行,最主要的难点在于移动的“软件”获取—没有足够医生和护士资源(尤其是全科医生),让谁去移动呢?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