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进号登陆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大数据

新媒体新技术分论坛:大数据也会“微笑”

时间:2016-07-27 16:17:16  来源:大数据观察   作者:大数据观察收藏

媒体转型发展最基础的工作就是建立直接的用户连接,获得用户数据,精准了解用户。

7月26日下午,2016“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新媒体新技术分论坛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人民网1号演播厅举行。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叶蓁蓁发表题为“大数据也会‘微笑’”的演讲,叶蓁蓁表示,如今,媒体行业已经成为产能过剩行业,传统媒体如此,新媒体也是如此,但是,过剩的是低端产能,是简单的复制、剪贴;而用户对优质内容的需求,远远没有得到满足,媒体市场急需大量的、优质的、能够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内容。因此,媒体行业表面上危机四伏,实际上面临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叶蓁蓁指出,媒体行业已经走过了近400年的历程。从17世纪初报纸诞生,到20世纪无线广播、电视兴盛发展,再到21世纪互联网以及移动设备迅速普及,媒体发展演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新技术和新内容相互结合发展的过程。今天和未来,以下技术将重新构建媒体版图:

Cg-4WlUScXOIc765AABCkjWurqcAAANRgB0o5oAAEKq463.jpg

一是大数据。媒体转型发展最基础的工作就是建立直接的用户连接,获得用户数据,精准了解用户。今天,我们能够准确说出自己的读者、受众、用户、观众到底是什么人,他们的兴趣爱好,他们在什么时间、地点用什么样的频率,关注我们的产品。这仅仅是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大数据将重新构建我们的决策、采访、编辑、分发、评价等工作体系,使我们的整个生产流程从过去的基于经验,升级到基于数据。精准、高效、低成本,将成为这个新体系的主要特征。最后,大数据当然会成为我们生产内容的重要素材,数据记者,将成为文字记者、摄影记、摄像记者之后的新类型记者,他们不仅在新闻现场采集数据,更重要的是为大数据挖掘团队提供所需要的数据维度。

二是人工智能。数据越来越多,人类的大脑开始难以胜任数据处理工作。越来越聪明的电脑,将会替代很多人类的工作。记者、编辑会失业吗?有些人会!但是,能够被替代的工作,其实都是简单劳动,比如:参加新闻发布会,播发一条关于GDP增长速度的消息。这种工作,机器人可以做得比人类更快更多更准确。人类记者必须主动抛弃简单的、重复的、低级的内容生产,更加专注于需要创造性思维、人文关怀的工作,这是机器难以替代的。

三是VR和AR。好吧,我必须承认,这两个词今年很热。这里我想说的是,媒体重视VR和AR的重要性,不仅是要制作一些带着头盔体验的新闻产品,而是要关注它成为新一代互联网入口、新一代用户交互界面的潜力,就像阿里巴巴已经开出VR商店。这是现实世界与数字空间真正融合的开始。

四是无人机。相对于上面的技术,无人机只是一种小的应用技术,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上帝”的视角,让人类有机会时时俯瞰自己,时时反思自己。

最后是云计算。上面讲到的技术,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技术,听起来都比较难,而“云”是一场技术革命性,它将让所有“难”的技术全部消失!是的,隐藏起来,就像你不用关心电是怎么发出来的、怎么送到家里的,只要一按开关,就可以使用了,不需要了解、掌握那些多技术,更不需要高薪聘用庞大的技术团队,有了云,所有媒体都可以成为高科技媒体。

叶蓁蓁说,2014年开始,人民日报开始建设全媒体中央厨房,这是一朵为整个媒体行业提供服务的“中国媒体融合云”,除了服务于人民日报旗下媒体,中央厨房目前已经为中国的2000多家媒体机构提供服务。这些服务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运营服务。比如:提供一个B2B的内容交换平台,让众多媒体、政府部门、大型企业的内容进行互相交换和互相推广。联合国新闻部也是我们服务的重要对象,还有世界卫生组织,这两个国际组织需要传播的中文内容会通过我们的中央厨房平台,推送给中国的2000多个媒体和网站。我们也欢迎在座的各国媒体跟我们建立内容运营合作,我们可以提供18种语言的内容服务。二是技术服务。我们找到最优秀的技术公司,合作开发各种媒体需要的技术工具,然后放在中央厨房的云上,所有媒体都可以注册,打开这些工具箱,就可以轻松使用这些技术工具。无论是大数据、人工智能、H5制作工具、VR/AR制作工具,我们都会做成公共的服务工具,放到云上,让所有内容生产机构方便使用。比如:视频直播,我们开发了先进的视频直播工具,支持高清视频、高速传输,如果你的网站、客户端、社交媒体账号需要进行视频直播,把我们这个工具连上,马上就可以实现。三是资本服务。我们在资本市场组合了大量的资金,可以注资给合作伙伴。

叶蓁蓁表示,我们正在历经一场由技术应用推动的媒体转型,新闻业无论是产品形态,还是新闻生产力,都会经历新的洗礼。但媒体行业并不需要恐惧。因为只有在技术发展的初期阶段,技术才是门槛,很快,类似中央厨房这样的平台,会让技术门槛消失,所有技术都会成为无处不在的公共服务。无论何时,公众对优质内容的需求不会变,新闻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不会变,媒体对人类社会的关怀不能变。无论是大数据、云计算还是人工智能,都是一个工具、一个载体,帮助我们回归新闻本身的价值。

叶蓁蓁说,不久前,中央厨房联合中国最大的旅游APP共同制作了一个大数据新闻,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中国家庭出国旅游最喜欢去的十个国家,泰国升到第一。泰国最打动游客的是什么?大数据挖掘显示,泰国最受欢迎的第一原因,不是风光旖旎的阳光,沙滩和海浪,而是随处可见的微笑!大数据把人类幸福最大的秘密挖掘出来了!这就是微笑!所有高科技都会微笑! 


[新闻链接]标题:"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新媒体新技术分论坛

来源:人民网

以下为新媒体技术分论坛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叶蓁蓁发表题为“大数据也会‘微笑’”的演讲文字实录: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进入本论坛的第二个议题,新技术引领新媒体—动力与张力。技术是推动媒体演进的重要力量,新技术带给媒体崭新的样式,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技术的强大动力和张力。媒体在涌动的技术大潮中,如何既顺应潮流又不忘初心,下面让我们听听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叶蓁蓁先生对此有何看法,掌声有请。

[叶蓁蓁]: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

如今,媒体行业已经成为一个产能过剩的行业,不仅传统媒体如此,新媒体也是同样的如此,表现为大量的信息在我们周围涌动,但是你经常难以找到让你满意的那些内容。而我们的用户对优质内容的需求却远远没有得到满足,我们的媒体市场需要大量的优质的内容。因此,媒体行业表面上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但是实际上却充满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成功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把握未来,去创新我们的内容。

媒体行业已经走过了近400年历程,在这400年当中,从17世纪初的报纸到20世纪的广播、电视,到如今21世纪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等,媒体的发展一直是新技术与新内容相结合共同发展的结果。在今天和未来,将会是什么样的技术来重构我们媒体的版图,我想以下的几种技术可能会对我们已经构成很大的影响,并且还将构成更大的影响。

第一,大数据。媒体转型发展现在做的最基础的工作,就是建立直接的用户连接,来获得用户数据,来精准的了解用户。今天我们能够准确的说出我们的读者、受众、关注、用户都是什么人,他们的兴趣爱好,他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怎样在消费我们的产品。但是这仅仅是第一步,在此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大数据将重新构建我们的决策、采访、编辑、分发和我们的评价整个的工作体系,使我们整个生产流程从过去机遇幸得我们的经验、基于大家的工作经验,转变为或者升级为基于我们的数据。那么精准、高效、低成本将成为这个新体系的主要特征。最后更重要的是,大量数据会成为我们生产内容的重要素材,如今在人民日报,在新媒体板块,数据记者、数据编辑、数据分析师,已经成为继文字记者、摄影记者、摄像记者之后新的媒体工作的类型,他们不仅在新闻现场采集数据,而且更重要的是为我们后方的大数据科学家、为我们大数据团队提供所需要的数据的维度,就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数据来跟现在这个新闻现场进行结合,去生产数据新闻的内容,这是一个新的工种、新的岗位,我们已经在创建这样的岗位。

第二个类型的技术是人工智能。数据越来越多,人类的大脑难以胜任数据的处理工作,越来越聪明的电脑将会代替很多人类的工作,记者和编辑会失业吗?一定的,有些人一定会的,但是能够被替代的那些工作,其实都是简单劳动。比如参加新闻发布会播发一条关于GDP增长速度的消息,这样的工作机器人可以比人类做的更快更好更多更准确,所以人类记者必须主动的抛弃简单、重复的劳动和低级的内容生产,更加专注于需要创造性的思维,需要人文关怀的工作,而这些工作是机器难以替代的。

第三个类型的技术是VR和AR,我必须承认这两个词在今年很热,但是这里我想说的是我们媒体重视VR和AR技术的重要性,不仅是创造一些戴着头盔体验的新闻产品,更加重要的是要关注它新一代互联网入口,成为新一代用户交互界面的潜力,就像阿里巴巴已经带着很多中国商人创建了VR的商店,那么人类与互联网,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交互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对未来我们的用户获取内容服务的方式会不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我觉得这才是我们应该真正重视的。

第四是无人机,相对于上面的三个技术,无人机只是一个小的技术,但是我认为它对媒体行业很重要,因为它提供了一个“上帝”的视角,使人类可以实时俯瞰自己,使人类可以方便地、时时地站在另外的角度观察自己、反思自己。

最后是云计算,上面讲到的这些技术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多的技术,听起来都会比较难,但是云是一场技术革命,它可以让很多难的技术全部消失掉、隐藏起来,就像你不用再关心电是怎么发出来的,怎么送到这个地方来的,只要打开开关就可以用了。我们今后将不需要再去了解和掌握那么多的技术,更不需要高薪聘用那么庞大的技术团队,有了云我们所有媒体都可以专注于创造我们新的内容,在这个媒体行业转型的时代,人民日报把所有的媒体同行不视为竞争对手,而是视为合作伙伴。

从2014年开始,我们人民日报开始建设全媒体平台的中央厨房,The media Hub,或者简称The Hub,这是一朵为整个媒体行业提供技术服务、运营服务和资本服务的云,除了服务于人民日报旗下的所有媒体,中央厨房现在已经为中国2000多家媒体提供服务,这些服务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运营服务,我们提供了B2B的内容交换平台,让众多媒体、政府部门、大型企业的内容可以进行互相的交换、互相的推广,刚刚在现场,联合国新闻部的姜华司长也在,其实联合国新闻部也是我们服务的重要对象,当然还有包括像世界卫生组织这样的机构,他们的中文内容我们在中国的媒体市场帮助他们进行推广。这些内容会被送给中国的两千多家媒体和网站,我们也欢迎在座各国媒体跟我们建立合作,我们可以提供18个语种的内容服务。

第二是技术服务。我们找到各个领域最优秀的技术公司,合作开发各种技术工具,然后放到我们的云上,这样的话,所有媒体同行都可以打开这些工具箱,非常轻松和方便的使用这些工具,无论前面说的大数据、人工技能、H5的制作工具、VR、AR等等,我们都会做成公共的服务工具,然后放到云上,让我们所有的媒体人不再为技术而烦恼,比如最近我们推出的高清晰度的视频直播工具,就可以让你的网站、客户端、社交媒体帐号不需要再去开发这样的工具,而只要把我们那段很短的代码嵌入进去,你马上就可以具备在全球各地进行视频直播的能力,我们合作的邮箱欢迎大家拿手机拍下来,如果有什么需要我们服务的,可以通过这个邮箱进行联系。

第三是资本服务,我们在中国的资本市场组合了大量资金,可以注资到我们的合作伙伴。

最后,我想说我们正在经历一场由技术推动的媒体转型,但是媒体行业不需要恐惧、不需要担心,因为只有在技术发展的初期阶段技术才是门槛,技术才是难的,很快类似于中央厨房这样的平台会让技术门槛消失了,当技术成熟时会成为无处不在的公共服务,如同电力一样,一按开关就可以方便的使用,最重要的作为媒体机构我们需要永远记住,公众用户对优质内容的需要不会改变,新闻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不会改变,媒体对人类的关怀不会改变,技术只是一个工具一个载体,帮助我们更好的展现新闻的价值。

不久前,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联合中国最大的旅游APP,共同制作了一个大数据新闻,我们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中国人家庭出国旅游最喜欢去的十个国家,泰国上升到了第一位,那么泰国最打动中国游客的是什么?大数据的挖掘分析发现,泰国最受欢迎的第一原因不是阳光、沙滩、海浪,而是随处可见泰国人友好的微笑。所以你看大数据这样的技术,把人类对微笑的渴望挖掘出来了。

谢谢大家!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