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进号登陆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策解读

【我看国家信息化战略】发展信息核心技术必须依靠自主创新

时间:2016-08-04 14:44:54  来源:新华网   作者:新华网收藏

中国在信息核心技术问题上不能受制于人;发展信息核心技术必须依靠自主创新;今后在某些网信领域,中国从“跟跑”发展到“领跑”,完全有可能。

信息化战略系列解读 倪光南 中国工程院院士

原标题:倪光南:发展信息核心技术必须依靠自主创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撰文谈学习《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简称《战略纲要》)的体会时表示,中国在信息核心技术问题上不能受制于人;发展信息核心技术必须依靠自主创新;今后在某些网信领域,中国从“跟跑”发展到“领跑”,完全有可能。

在信息核心技术上不能受制于人

当前,中国在信息化发展中要掌握“核心技术”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次《战略纲要》中也将此作为一个重点。可以认为这是信息技术产业在“供给侧”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个领域的核心技术是指在该领域具有基础性、起关键作用的技术。在信息领域,人们熟知的操作系统、CPU等都属于核心技术。可以说,现在无论是经济社会的运作还是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都已经离不开这些信息核心技术。

总的看来,目前中国在信息核心技术方面还受制于人,及早摆脱这种局面正是《战略纲要》的一个重要任务。信息核心技术的一个特点是具有高度的垄断性。以智能终端(包括桌面电脑、移动手机等)的操作系统为例,现在全世界近百亿台智能终端基本上都被三家系统(Windows、Android和iOS)所控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当然也不能幸免。今天13亿中国人使用的数以十亿计的智能终端,使用的基本上都是外国跨国公司的操作系统,这些操作系统不是自主可控的,用户可能被“停服”、被“黑屏”、被收集信息……这种情况当然不利于保障我国的网络安全、信息安全。为此,《战略纲要》将发展核心技术作为一个重点是完全必要的。

发展信息核心技术必须依靠自主创新

对于网信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几十年的实践已经证明,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是市场换不到的。中国发展到了现在这个阶段,连比较重要的技术人家都不会给你,更不要说核心技术了。因为这类技术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被所拥有的国家奉作“定海神针”、“国之重器”,不能随意开放、随意买卖。

自主创新包括了“引进消化再创新”,例如高铁就是很好的例子。不过在网信领域想实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比一般领域难得多,结果往往是引进了垄断而未真正引进技术,这是因为,网络空间大国利益的博弈常常导致对某些信息核心技术的封锁和保密;网信领域往往有极强的垄断性,任何创新如与现有垄断体系不兼容(往往如此)就难以成活;传统产品容易分解成许多小零件而被各个击破地消化吸收,但信息技术往往难以分解,或者即使分解出来也没有什么用处,导致单项技术的复杂度极高(如包含数千万行源代码或数亿个晶体管),以至于极难在有限时间、有限投入下被消化吸收,更谈不上再创新。

目前看来,在网信领域,基于开源软件实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还是有可能的,因为开源软件有开放的优点,现在我国软件人员对开源软件的参与和贡献正在逐步增加,今后中国软件人员主导某些开源项目也是有可能的。所以在靠自己研发、自己发展的途径中,包括了基于开源软件创新发展或基于开源软件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方式。

如果是属于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我们应当发扬我国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倾举国之力而为之,而不宜分散资源、各自为政、人自为战,造成低效和不必要的内耗。

这方面,以前我国桌面电脑领域就有过教训。本来这个领域已被一个由微软(拥有Windows操作系统)和英特尔(拥有x86 CPU)所组成的Wintel联盟及其主导的标准和生态系统所垄断。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科技计划却没有下功夫做顶层设计和整合资源,就撒胡椒面似地支持了五六家操作系统与五六家CPU。其结果是,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真正能用的生态系统,因而也难以与Wintel生态系统相抗衡。

最近,我国桌面电脑领域的产学研用各界众多单位通过中国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产业联盟向有关部门建议:愿在他们的指导下,发扬我国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整合资源,协同一致,共同制订中国桌面操作系统的统一标准,并以此为核心,营造国产桌面电脑的统一生态,这样才有可能打破桌面电脑领域被Wintel垄断的局面。显然,业界的这种意愿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应当予以支持和鼓励。

作为通过自主创新发展途径取得的成果,我们可以举出如高性能计算机(HPC)、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量子通信等等人们所熟悉的例子。

2016年6月20日,在法兰克福世界超算大会(ISC)上,“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系统登顶榜单之首,成为世界上首台运算速度超过十亿亿次的超级计算机。前两年,全球超级计算机的桂冠被我国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天河二号”所获得,但去年美国向我国禁售了该机所使用的Intel至强CPU芯片,这次“神威•太湖之光”用的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申威CPU芯片。据悉,下一台天河超级计算机也将使用自主研发的飞腾CPU芯片,美国的禁运没能阻止中国超级计算机的发展。

卫星导航定位领域历来被美国的GPS系统所垄断,欧盟和俄罗斯曾经分别推出了伽利略和格洛纳斯系统,企图打破GPS的垄断,但进展不大。倒是我国倾举国之力实施的北斗系统后来居上,现在已向亚太地区提供无源定位、导航、授时服务,不久后,还将在全球范围内与GPS同台竞争。

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拟于8月中旬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择机发射,如果8月份的卫星成功运行,中国将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并结合地面已有的光纤量子通信网络,初步构建一个广域量子通信体系。潘建伟院士团队研制的量子科学试验卫星的发射将为中国在量子通信和量子技术领域继续领跑贡献力量。

当然,我们还可以举出更多的类似的自主创新成果,这些事例表明,只要我们大力发扬“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精神,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中国科技人员完全有能力突破信息核心技术难题,实现建设世界网络强国的历史使命。

从“跟跑”发展到“领跑”完全有可能

目前我国的综合国力已是世界第二,我国的科技人才资源世界第一,国家又非常重视信息化,中国目前对信息化推动的力度,在世界上是位于前列的。以移动通信为例,在以前的1G、2G时期,中国还远远落在发达国家后面,到了3G时期,中国逐渐赶了上来,但仍然落后一些,到了4G时期,我们基本上已经与发达国家并行发展了。现在中国的4G用户数已经达到6.13亿,比欧美总和还要多。可以预计,在未来的5G时期,中国有可能超过发达国家。

鉴于信息技术的更新很快,我们认为,虽然中国起步迟,但是有后发优势,所以今后在某些网信领域,中国从“跟跑”发展到“并跑”,再发展到“领跑”,是完全有可能的。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