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食品安全事件都极大地影响社会稳定和政府形象。但食品安全从生产到流通涉及众多环节,监管极其复杂。
大数据的 使用,恰好可以帮助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和分析。围绕“大数据时代的食品安全”主题,在2016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来自国内外食品安全行业的300余名 政府有关部门专家、学者、研究机构和企业领军人物展开深入探讨。会后第一财经记者对原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院士进行了独家专访。
食品安全大数据如何实现全社会共享
邬贺铨表示,食品安全关系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所以呼吁开放食品安全大数据的呼声要高于其他领域。而且百姓有权力知晓整个社会食品安全的现状,生产企业也有义务如实将生产的相关数据向社会公开。政府更应该在食品安全领域如实公开相关数据。
但是食品安全大数据的共享,应由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检验平台来进行监控,而且第三方检验平台也不能因为某种原因把监控数据拿来谋取私利。现在很多食 品生产企业害怕被网络曝光,往往采用公关手段让一些网站对这些不利数据进行过滤。因此这是未来第三方检验平台建设应该注意的问题。
食安大数据不断完善 媒体如何发挥更积极作用
邬贺铨、以北京为例告诉记者,从2004年1月到2013年8月的将近10年时间里,媒体上公布的北京食品安全事件中,由媒体调查披露的占三成左右,所以媒体在维护食品安全上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前提是媒体要诚信,要维持新闻的道德。
邬院士进一步表示,食品安全大数据的不断完善,肯定可以帮助媒体更加客观地报道食品安全问题。而且不单单是传统媒体,搜索引擎也应该在食品安全监督 问题上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比如一旦某家食品生产企业进入安全黑名单,那么就像现在搜索引擎中显示的某些木马病毒网站一样,在被网民搜索点击时也应出现反映 这家企业食品安全问题的警示。
食品安全如何推动中国生态文明
邬贺铨表示,中国老百姓食用的食品本身就和中国的生态环境有关。因为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除了某些和国外一样属细菌污染问题,还有很多问题由环境污染 造成的,包括土壤问题、水源问题等,从而导致生产出来的有些食品从源头上就出现问题。如果有好的生态环境,绿水青山环绕,那么生产出来的食品就会比现在安 全得多。所以生态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到食品安全。
另外,食品安全本身就构成一个生态。食品产业链很长,从生产、仓储、流通、分销最后到食用,其实本身也构成一个生态链。每个节点的企业都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且需要上下游配合,及时整合食品相关数据,这也是一种生态。
如何让食品安全大数据更智能
针对记者提出如何让大数据更“聪明”的问题,邬院士表示,对于大数据来说,数据始终是基础,因此在数据收集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收集的多元化,不能有盲点。其次海量数据收集过来后,要有聪明的分析手段,在这方面,机器学习可以帮助大数据实现更加智能化的目的。
正如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院士在这一分论坛致辞中所说的,身处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已经是一个不再新鲜的命题。互联网可能可以成为一个解决食品安 全问题的方法,但这并不完整——作为“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的食品安全,是对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是理应由全社会共同应对的重大命题。